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 •中世纪卷》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二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在《罗斯福:独裁者还是民主主义者?》一书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也正是他最深切的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他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舍伍德著:《罗斯福与霍普金斯》,P 113~114
材料三 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他承诺,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内公布新的刺激经济增长方案。

——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9-4-11 07:59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苏俄和美国分别遇到怎样的困难?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针对困难,两国分别采取什么政策?根本出发点有何不同?
(3)据你对当今世界的知识,分析材料三图中人物为应对危机突出采用了什么手段?你对此有何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写下了谴责英王参与奴隶贸易的内容,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废除奴隶制,但它一旦通过,就将作为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根本精神原则,从而使得蓄奴者时时刻刻面临巨大舆论压力,奴隶制度废除便是迟早的事。南方各州当然不愿束手就擒,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经过激烈争辩,大陆会议最终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很多人认为北方的妥协是意志不够坚定的结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北方坚持废奴,南方便极可能从这个联合体中分离出去,这种矛盾也会被英国人利用。本来各殖民地联合起来都无法抗衡强大的英国,如今再分裂,美利坚合众国必死腹中。
——《新历史》2008年11期
材料二 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职并发表演说。林肯指出:“从一般法律和宪法的角度来看,各州组成的联邦是永久性的。”因此,“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动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而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他还重申共和党无意干涉蓄奴州的奴隶制度。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 根据十七条协议(注:指《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应当团结人民,驱逐帝国主义力量出西藏;西藏的落后的社会制度必须改革。鉴于西藏上层人士的思想情况,我们曾经允许西藏的改革可以放慢一些,让原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人士有一个充分考虑的时间。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却继续勾结帝国主义、蒋介石匪帮和外国反动派,企图依靠他们的力量来分裂祖国,恢复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势力,保存西藏的落后的、黑暗的、反动的、残酷的农奴制度。
——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四 法国“解放报”说,中国中央政府的政策始终是联系人民群众,以便和平地、平静地进行必要的改革。他们没有做过任何违反西藏人愿望、宗教和风俗习惯的事情。所以叛乱是毫无道理的。叛乱行动将加速西藏政治社会的转变。
——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独立宣言》为什么将谴责英王参与奴隶贸易的行为删除?
(2)根据材料二、三,林肯政府和中国中央政府在对待落后制度上有何共同之处?分别出于何种考虑?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林肯政府和中国政府是如何废除落后制度的?有何共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如爱赛亚·柏林所说的:“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二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牛顿的原理和方法”指的是什么?说明牛顿的成就对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说的“哲人们”指的是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思想家)?这些“哲人们”发现了哪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3)根据材料三,简单说明启蒙运动对哪些国家的政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欧洲、美洲、亚洲各举一例。

【24分】二十世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关系上,而美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换文于后,在这种情况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华盛顿会议)经过两个半月的讨价还价,中国获得的成果有:修改关税率,从现行的名义5%,改为实值税率5%。其后,在一个特别委员会认可下,中国开征附加税。日本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之第五款,即废除此条中实际要把中国变成日本保护国的各项要求。日本同时放弃其它一些特惠权。实际是由“九国公约”取代日中双方原订之“二十一条”。英国放弃了威海租借地。法国同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特别是在山东问题上,按中日双方《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德国原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日本将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按协定日本于1922年12月10日向中国移交了胶济铁路。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教训》
(1)材料一中,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对山东问题持何态度?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
(2)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争得的权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够争得这些权益?
材料二: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应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借口。”
(3)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来什么事件使美国卷进了世界大战?用史实说明该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政策的调整情况。(5分)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即远东军事包围圈)“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指台湾)”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二十世纪美国史》
(4)为实现材料三中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处理与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谈到:“晓得是今天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 。“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年~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示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2)材料二中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和“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