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国有兴革,何以使民不疑?国有征敛,何以使民不怨?兴革视民之俗,何以杜其疑而使之和?征敛视民之力,何以平其怨而使之服?权衡枢纽,必在议会。……所拟定的府县议会议员,至多不过5人,而且选举人与被选举人限于“有家资或有品望”的绅士。
——张謇《变法平议》
材料二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就发起组织谘议局联合会。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对于请愿书和请愿团成员,张謇都仔细斟酌,并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情真意切,情理交融,从列强瓜分中国谈起,将国家的危机娓娓道,最后落脚到只有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方可全国上下一心以共同抵御外侮,否则,就使得爱国者灰心,人心殆失……1909年底开始,轰轰烈烈的请开国会运动序幕拉开。
——《张謇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参与及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活动的积极作用。
(26分)阅读材料,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起步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村一直是计划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因而也是商品交换市场最容易繁荣的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农民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与社会地位最低下,因而也最具有改革的热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村现阶段的主要经营组织形式,是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采取家庭承包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调动农民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关心生产的全部过程,重视质量,讲求实效,节约开支。它克服了传统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王询 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分析,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这一经营形式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什么影响?(8分)
(30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次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 (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简要说明该组织的宗旨、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10分)
(34分)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8分)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6分)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8分)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8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气势宏伟,工艺精湛而享誉世界。其中二号铜车马更是出类拔萃。阅读材料:
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篷盖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非常严密。仅0.5毫米的铜丝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举例说明二号铜车马的建造特点。
(2)二号铜车马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C.[探索历史的奥秘]
拿破仑之死至今仍然是个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他是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上时被人毒死的;有人说,他或许死于其家族遗传的癌,因为他父亲在40岁时患癌而逝;有人说,他是在进攻埃及和叙利亚时,染上了一种热带病,后来病情暴发而亡。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可靠的证据,成了一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
(1)拿破仑之死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关注?
(2)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