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台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 A.唐朝两税法 | B.宋朝募役法 | C.明朝一条鞭法 | D.清朝“摊丁人亩” |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 A.隋朝、唐朝、南宋 | B.唐朝、北宋、明朝 |
| C.隋朝、唐朝、明朝 | D.隋朝、唐朝、北宋 |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的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集市)”;浙江秀水县官府要求佃农“上米贸银(交租),别以下中者抵租”。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 B.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
| C.农民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 |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护卫的“城”和商贸的“市”连称而来,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错误信息是()
| A.中国古代城市具备多种功能 | B.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
| C.古代政治体系等级明显 | D.历代政府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
著名历史学家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说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对代”。文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
| A.唐宋时期 | B.先秦时期 | C.宋元时期 | D.秦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