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二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 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2)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导致上述不同影响的原因。
(3)据此你认为一种进步思想能够导致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2009年12月8日,在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苏伟指出,气候问题是发达国家近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加节制排放造成的,发达国家对此负有责任。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历史必修2》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声宣言》(1992年)
(1)你怎样理解材料一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苏伟司长认为发达国家对气候问题“负有责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它和知识经济有何关系?你如何评价这一观念?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宋之际.地处东南山区的徽州由于未遭金军的蹂躏,故在靖康之乱后,有大批的移民迁入。加上人口的自然繁殖,徽州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南宋时已有大量徽州人迁移到长江沿岸地区,“比年(淳熙前后)多徙舒、池、无为界中”。
到了明清,人地矛盾愈益紧张,故小民“能以生业著於地者,什不获一,……其势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贾也”,明清时期的徽州成了一个高移民输出地区,史籍记载,“九州四海尽皆歙客,即寄籍者十之五六”,徽州商帮因此蜚声远近。
材料二吴章,(安徽)休宁人,从小跟随父亲吴道遐侨居杭州,后到常山经营盐业,便入籍常山,“性慷慨,好行其德,旱则施粥,冬尝给棉,设姜茶,济贫乏,行事有足称者”。徽商及其后裔入籍当地,入试登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衢州府的文化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祝碧衡《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
材料三 2010年6月20日~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徽商大会以“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为主题,实际揽资1200亿元,到会客商3757人,参观展馆人数近10万人次,取得了丰硕成果。
——摘自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网站
(1)依据材料一,归纳在徽州形成商帮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徽商的哪些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1 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被过低估计”的原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轨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概括说明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并说明两极格局的“相对的稳定性”及其作用,分析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