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在商、周时,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车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海产和_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西方的土特产是矿物、铁、池盐、鸟兽、皮尊等。北方的土特产是犬、马、驼等家畜和枣、栗、果树。这四个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一一《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工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各起了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3分)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其中一种。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分别带来什么严重后果?(2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吸引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思想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特点。(2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2分)
材料三:阅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表格材料
人物 编号 |
人物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人物 |
人物速写 |
① |
![]() ![]() |
广东新会人,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
⑤ |
![]()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 |
② |
![]() ![]() |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
⑥ |
![]() ![]()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③ |
![]()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⑦ |
![]() ![]()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④ |
![]() ![]()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⑧ |
![]() ![]() |
创建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创建安庆军械所 |
(3)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
并概括这四个派别的名称及其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