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一《 大国崛起 》之“走向现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八世纪前后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有何意义?
(3)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维新1868年《五条誓文》
材料二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成通……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党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正确与否,关系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三 1927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阶级,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只有一部分属于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反动知识界,是革命的敌人;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包括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小资产阶级,它与半无产阶级一样,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材料四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规定:“凡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为其中办事人员,取得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职员。职员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凡有专门技能或专门知识的知识分子,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从事脑力劳动,取得高额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例如工程师、教授、专家等,称为高级职员,其阶级成分与一般职员同。”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材料五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材料六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事实,认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站在了工人阶级立场上,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在思想上有了根本的变化,成为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 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 (8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
(4)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三到材料六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依据各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及产生的作用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著《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 1885年,华盛顿纪念碑完工。建碑的188块砌石由国内外政府、团体和个人捐赠。其中一块砌石上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尚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谓人杰矣哉!”这段文字是当时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华盛顿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主要史实。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华盛顿的?请概括指出(不得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全球通史》
材料二(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为了避免冒犯日本人,措词很谨慎。它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三《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1)结合材料一,田中认为必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的理由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了强烈不满,其原因是什么?概述《开罗宣言》这一规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