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其排列顺序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以次类推相配排列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午战争”就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法。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
A.辛酉年 | B.戊戌年 | C.辛亥年 | D.庚子年 |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经济形态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黄海海战 | C.反割台斗争 | D.天京保卫战 |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 ,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近代化 |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 |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有()
①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③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④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