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 烈 妇 传
唐·李 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俘累其男女累:抓捕 | B.侃率之以乘城乘:凭借 |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越过 | D.与古人不殊也殊:不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不足,死焉,职也贼气吞焉 |
B.仓廪皆其积也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物过盛而当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妇 人 女 子 之 德 奉 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 幼 有 慈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 者 则 贤 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 |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 |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 |
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3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
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新修滕王阁记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
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
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
③大号: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窃寄目偿所愿焉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燕:同“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门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去年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子其为我记之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其庶几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②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山图》记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日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第:等第,等次 B.令诚贤也诚:的确,实在
C.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蒙受 D.展玩太息太息:长叹
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魏用晦和吴县百姓情谊的一组是
①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④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⑤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
⑥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县名山胜迹,洋溢着自豪之情,也在概述中交待《吴山图》所绘内容,为后文集中笔墨叙事发议作了准备。
B.绘《吴山图》相赠,以山水长伴君身表达了吴县百姓对魏用晦的难舍之情;也以心中常记吴中山水,表达了希望魏用晦莫忘吴地人民的期盼。但由“好事者”一词,隐现了作者对此不以为然的态度。
C.以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年仍写诗表达思念之情的旧典,突出魏用晦对吴县恋恋难忘的深厚情谊。
D.末段叙议结合,交待作记由来,也交待作记目的,既感念魏用晦的惓惓深情,也以吴县百姓将铭德于心来表达慰勉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2)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看,回头看 |
C.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回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诚能得樊将军首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对刺秦王一事是积极主动的,他表示即使太子不说,他也要请求行动。 |
B.樊於期之所以愿意为刺秦王而牺牲自己,是因为秦国对他实在是太刻毒了。 |
C.为刺秦王,太子丹花费百金买下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用药水加工。 |
D.除秦武阳外,荆轲还想和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终因此人住得太远而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