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
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日: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平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
C.仲文伪北,让军颇骄北:败逃 |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轻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谋略”的一组是( )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仲文年青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于仲文可谓深谙此道,在城截止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懈之时,挑选精锐骑兵,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力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⑵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
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文言文阅读(共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注解】①片面、浅陋。②盘缠。③详细。④差不多。⑤孔子的弟子。⑥ 勤勉,努力。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假如) |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地方区域等)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 | D.若既不出户(户:门)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以”字,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出一言以复 | B.夫以孔子之圣 | C.俯身倾耳以请 | D.以光先帝遗德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句断句。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 | B.秦王必说见臣说:答应 |
C.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 | D.臣左手把其袖把:抓住 |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表明荆轲勇而多谋的一组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⑤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1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刺秦的“信物”而诱使樊於期自刎。 |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 |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文言文阅读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岁数,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强复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①五万人,彀者②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牲畜,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杀剧辛③。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②彀(gòu)者:射手。彀:拉满弓。③庞媛(xuān)杀剧辛:庞媛,赵将;本赵人,后为燕将。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勒习战 勒:统率,整饬 | B.不得田畜 田畜:土地和牲畜。 |
C.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边。 |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伺探。 |
以下各组中,全都反映李牧用兵得法、戍边有道的一组是()
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⑤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赵国边陲,采取以固定防御为主的战略,阻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
B.李牧为国家利益忍辱负重抗拒干扰,常受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敌,展现出一代名将的风采。 |
C.李牧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救昏君治国的局面,最后因谗言被杀;赵王自毁长城令人叹惋。 |
D.李牧用兵有道,不违心媚上,惹赵王不悦,功高盖世招来佞臣妒忌,于是终为秦反间之计所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