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①,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②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③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十七》)
【注】①三年之丧:父母死,为父母守孝三年。②燧:古代取火的器具。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③予:宰我的名,孔子的学生。
⑴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宰我认为,三年守丧,时间过长,应该废除这种礼制,从而使君子更好地为礼与为乐。
B.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宰我提出的重新制定守丧的时间的看法,而是先问其“安心”否。
C.君子守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大多是内心忧伤、思念所致。
D.孔子认为宰我没有念及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而擅自停止守丧,这是不仁的行为。

⑵上述对话中孔子和宰我争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20090602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生口:指俘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6.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下请求。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B.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不顾风险,就上书要求释放那些因酷刑而屈招的犯人,最终使皇帝醒悟,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②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必:必然的意志。②皇:通“遑”,闲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略:稍微
B.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C.呜呼休哉 休:美好
D.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相:察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困于蓬蒿 尝手植三槐于庭
B.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C.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D.盗跖之寿,孔、颜之厄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3.下列选项中不能都表现“天可必”这一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②仁者必有后 ③善恶之报,至于子孙
④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⑤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⑥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第一段从天命有常这一角度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B.第二段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
C.第四段的铭文歌颂了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同时批评了我们普通人追求名利不加强道德修养,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的错误想法。
D.文章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写作上叙议结合,挥洒自如。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今 夫 寓 物 于 人 明 日 而 取 之 有 得 有 否 而 晋 公 修 德 于 身 责 报 于 天 取 必 于 数 十 年 之 后如 持 左 契 交 手 相 付。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②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拙 效 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谅:原谅
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①冬仆迷路②冬仆饮酒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⑤戚仆缚薪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C.①②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5.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斜线为下面文段断句。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与推戴功以致天下之士
B、吾其缁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求忠臣必于孝子亦将有感于斯文
D、而辟河南巡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方以智“不屈”的一组是()
① 以智怀血疏讼冤② 京师陷,以钾哭临殡宫 )
③ 变姓名,卖药市中④固称疾,屡诏不起
⑤ 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⑥惟所择,以智趋右
A . ① 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吕弹幼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
B .阮大铖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 .桂王在肇庆即位,任方以智为右中允.罢相之后扈王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
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l )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
(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天子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