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香州书
清吴敏树
香州三兄足下:
见乡试录,喜浏①士中式者多,而宿好诸君皆不与,又可惜也。浏中科名,近来有日盛之势,后生初试,动辄得之,如吾香州好古多学,乃不得与之并,场屋②如此久矣,其无足怪也。
承惠手书,滔滔千百言,旨趣浩大,不可以骤穷。其于鄙人阿好过誉,万不敢当。然不意香州何以勤勤切切,至于如此?岂非平昔深慕古人奇节伟行,见时之人无似焉者,乃如鄙人之迂拙,亦以为少能自异于俗,而故深许之也?
嗟呼!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若鄙人者,既不能少有似于古人,而又欲强自异于今人,作一教官,尚不免遭诟讪、被弹射,仅自逃避而去,此独可以终老乡里,幸全其身命而止耳。今乃欲复入京师,以其童然垂白之老叟,与群少年争进于春官③,此何为哉?香州既厚爱我,又以他日非常之望见属于我,非聊用相戏云尔耶?既以愧君,又自笑也。
然所为区区欲一行者,非果自意其尚有用于世而然也,又非不自知其不合于时之人而欲侥幸于一试也。平生时读书,颇喜用意,一二所及,欲上与古人议论,相为发明。而又好为诗、古文辞,文章源流、上下得失之故,差谓不迷于其心。盖京师者,非独功名富贵者之所走趋,而学道艺术之家也往往在焉。如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之才,非久留与居游,则未可也。若其终不遇于有司,以罢而归,乃吾命也,庸可易乎?
因香州爱我,聊具言之,他不悉。
注:①浏:湖南浏阳县。作者曾任浏阳县学教谕。②场屋:指科举考试的考场。③春官:唐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后世因称礼部为春官。又明清时会试在春季举行,由礼部主持。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好诸君皆不与宿:平素 |
B.差谓不迷于其心差:不好 |
C.欲上与古人议论,相为发明发明:启发阐明 |
D.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间从:偷偷跟随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吴敏树“复入京师”目的的一组是
①幸全其身命而止耳②与群少年争进于春官
③欲上与古人议论④学道艺术之家也往往在焉
⑤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⑥间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之才
A.①②③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分析了年轻人科举考试容易考中而像友人这样的好古多学之士往往失意的现象,以此安慰友人的落榜。 |
B.作者认为自已迂腐不通世故,也被认为与世俗多少有点不同,得到了羡慕古人奇伟品行的友人的赞赏。 |
C.作者既不能稍稍近似于古人,又想努力使自己不同于今人,因此既感到愧对友人的厚望,又嘲笑自己的无能。 |
D.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处境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在信中表述自己并不想求得功名富贵,而是为了到京师游学。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然不意香州何以勤勤切切,至于如此?
(2)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
(3)若其终不遇于有司,以罢而归,乃吾命也,庸可易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 |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 |
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 | D.掇其尤其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殆穷者而后工也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敛貲材以送其行 |
D.辄抑于有司不拘于时,学于余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
B.“穷而后工”这一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这与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异曲同工。 |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
D.全文并不是主要评论梅圣俞的诗歌艺术,而是借诗序表达了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达“得施于世”的命运的悲叹。 |
用“/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秋声赋》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张岱《闰中秋》下面对加点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子方夜读书正 | B.悚然而听之惊惧的样子 |
C.烟霏云敛云雾消散 | D.仿虎丘故事旧例 |
对下列句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时为阴②会各友于蕺山亭
③初淅沥以萧飒④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B.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C.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D.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2)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
C.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
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申之以孝悌之义 |
C.何以利吾国 |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①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②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③复发邪!”舒曰:“古之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何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重其忠亮重:敬重 |
B.事觉,来谢谢:感谢 |
C.种菜自赡赡:供养 |
D.以强陵弱陵:欺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宗庾廞尝因酒忤澄因遣掐其鼻 |
B.汝辈何敢妄动卿欲何言 |
C.乃留屯沌口乃逆折舒 |
D.舜置敢谏之鼓古之狂也直 |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B.古之狂也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C.太守乐凯言于敦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卿欲何言渺渺兮予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舒年幼时拜师求学,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粗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要旨;乡里人和宗族人都认为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B.郭舒认为,自己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导致使君王澄失败而逃,于是以不忍渡江为由,谢绝了王澄带自己东下的要求。 |
C.郭舒在王澄的手下曾先后担任领军校尉、别驾、顺阳太守;后来又受到王敦的征召,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及梁州刺史等职。 |
D.王敦的手下强占了武昌百姓的菜地,引起百姓的不满,后来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土地,人们知道原委后,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疑 误 视 听 夺 人 私 地 以 强 陵 弱 晏 子 称 君 曰 其 可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是 以 舒 等 不 敢 不 言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下面一段文字是出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请用“/”将其断句。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上述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