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度。盛行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是 ( )
A.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
B.荐举贤才,授以官职 |
C.世家大族, 门第取士 |
D.分科举士,考试选官 |
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经历了从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的过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 | B.小刀会起义的影响 |
C.城厢内外自治公所的成立 | D.辛亥革命后的影响 |
一个社会改良会要求会员“不狎(狎,亲近)妓,不置婢妾,承认离婚、再嫁之自由,废缠足、穿耳之习,废除‘老爷、大人’之称,以‘先生’代替之。”下列选项与这些主张相符的是()
A.太平天国时期的男女平等思想 | B.百日维新时期所推行的新政 |
C.五四运动中主张的反传统思想 | D.洋务运动时期的反封建思想 |
近代中国虽不断受到帝国主义侵略,但并没有像印度一样全面都变成了殖民地。下列选项与中国的这一结局最为有关的()
A.俄国主张远东政策,积极在亚洲从事政治活动 |
B.美国主张门户开放政策,让所有国家公平参与 |
C.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希望废止秘密外交 |
D.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带领亚洲抵抗侵略 |
清末自强运动时,恭亲王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对“久远之谋”最合理的解释为()
A.建立兵工厂和军事工业 | B.建立国会,实施宪政 |
C.建立总理衙门拓展外交 | D.设立学校,学习西学 |
甲乙两人交换对时局的意见。甲说:“四夷交迫,……覆亡无日。”乙认为:“非变法不可。”甲表示:“以现在的力量,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完全变法,如果掌握重点,亦足以救中国。但是大臣守旧,不通外国。若要依赖他们变法,就好
象缘木求鱼。”甲乙两人应该是下列()
A.商鞅与秦孝公 | B.林则徐与道光帝 | C.康有为与光绪帝 | D.孙中山与宣统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