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 A.队形操练 | B.武艺训练 | C.阵法演练 | D.习惯养成 |
崔迈指出:“封建之设,不知所起,其可考者自黄帝迄周二千四百年而后废。始非不可废也,弊未极也。自秦以千年,郡县之法日弊矣,安知后世不复为封建也?然天下世变多端矣…封建之时,不知有郡县,后世或更有出于封建之外者,未可知也。”在这里,崔迈()
| A.主张恢复宗法分封制 | B.否定郡县制的合理性 |
| C.囿于历史循环论错误 | D.预言政治制度的变革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上述材料说明( )
|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 |
| 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
| 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
| 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
|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
|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
|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
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
|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
|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