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 |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
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
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到:“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这段材料反映了美国
A.吸收了以前的民主成果 |
B.以议会制传统为基础 |
C.崇尚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
D.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并且不会有什么成功;或者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容易导致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导致雅典灭亡 |
B.雅典的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雅典亡国 |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
《唐会要》记载,李素立归家守孝,按规定应免除官职,但唐高祖李渊特敕有司“夺情”(即免于守制),授予七品清要官。主管部门拟授雍州司录参军,李渊认为“此官要而不清”。又拟授秘书郎,李渊说,“此官清而不要”。后改授侍御史,李渊才满意。据此,以下对“清要官”解释正确的是
A.古代官员归家守孝时的官名 |
B.兼有参军和秘书职能的官员 |
C.品级不高但职位显要的官员 |
D.为官清廉被授予要职的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