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
|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
| C.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
| D.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展的大陆政策 |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
|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
|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
|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
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写道:“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陈独秀的这一看法最有可能形成()
| A.辛亥革命时期 | B.新文化运动初期 |
| C.五四运动前后 | D.国民大革命后期 |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
|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
|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
|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
|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
| B.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认识 |
| C.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 D.对西方民主的朦胧 |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①新航路开辟 ②法国大革命爆发③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香港、澳门回归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