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此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 B.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 |
|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
|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
|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
| D.这块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 B.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
| C.认为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
| D.认为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下列有关避讳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
②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③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
④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的是
| A.智者学派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斯多亚学派 |
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
|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