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在行政权方面拟实行总统制,但《临时约法》最终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变
化的背景是
A.中华民国成立,以法律形式确立共和政体 |
B.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建立“皇族内阁” |
C.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制度,复辟皇帝制度 |
D.孙中山迫于压力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两颗门牙”指的是牙买加和雅加达 |
B.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繁荣发达 |
C.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两个国家崛起的共同条件中最重要的是( )
A.拥有政治制度的优势 | B.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 |
C.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 | D.拥有强大的工业优势 |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南下深圳视察,以重走邓小平的南巡之路来展现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20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贡献是
A.做出开设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 |
B.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
C.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科学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有一首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民谣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乡镇企业的崛起 |
C.农业合作化的深入开展 |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