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哪一年?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何特点?
材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郡县论·一》
(2)概括材料三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照抄材料不得分)
材料三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3)材料三中的官职叫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和评价孔子,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总结孟子对治理国家的建议,并指出其经济根源。
(3)朱熹、李贽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0分)
近几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主观题中,表格型材料题发展尤为迅速。这类试题特点是:外观简明,隐含信息量大,它能够以表格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较直观的折射出历史的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科技革命的名称、主要标志和新工业部门的变化。(6分)
材料二《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
1913 |
1928 |
1932 |
1937 |
||
世界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5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4 |
2 |
1 |
2 |
1 |
电力 |
15 |
10 |
7 |
4 |
3 |
2 |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你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排名表的背后反映了苏联经济存在什么结构性的问题?(2分)
材料三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四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
集体经济 |
国有经济 |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
非公有制经济 |
40% |
29% |
7% |
24% |
(3)材料三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
(4)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提示:从公有制经济成分及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归纳。)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与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钱穆《英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什么经济现象?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王斯德《世界通史》)。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第120页
(2)材料二现象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英国怎样的经济特点?
材料三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制建设表:(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832年 |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
1832年 |
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
1842年 |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
1867年 |
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
1870-1907年 |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
1875-1909年 |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
1884-1885年 |
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
材料四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梅雪芹在《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