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B.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转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B.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转为低碳消费。
C.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D.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关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雷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土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了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下列各选项是根据原文内容对“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实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我们在上海为您带来的世博会系列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苑茵子。再有一天,举世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就要在黄浦江畔精彩开幕了,中华民族的世博梦想也即将成为美丽的现实。现在各个国家的展馆准备情况怎么样?我们的外国友人如何理解世博?现在就邀请匈牙利政府总代表、总理特派员胡斯蒂·安德拉什博士做客新华网与网友朋友交流。欢迎您!
胡斯蒂·安德拉什:我很感谢新华网给我的这个机会,祝大家一切好。希望大家看了今天的访谈以后对匈牙利的展馆产生更大的兴趣,到匈牙利的展馆参观。
主持人:请您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匈牙利馆的特色和亮点在哪里?
胡斯蒂·安德拉什:我知道中国朋友准备世博会的事情已经好几年了,匈牙利做展馆的工作也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我们这四年一直忙着为大家创造一个很美丽的,大家很有兴趣的一个匈牙利展馆。其实之前我们考虑到上海世博会会特别精彩,会有很多漂亮的展馆,但是到现在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很多、也更有精彩的多。这是我们还真没想到的。与此同时,我们还是相信匈牙利馆不会太差,大家还是会喜欢的。而且我们也希望为中国朋友带来一些我们的信息,并通过我们的展馆传达给大家。
主持人:匈牙利为这次世博会做了哪些精心准备?
胡斯蒂·安德拉什:首先,我们思考了很久,我们要想到一个办法,在短暂的时间中,把我们匈牙利最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给大家说明。当然,我们的中心思想也是基于组织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像所有国家一样,我们想要介绍匈牙利。因为我们感觉在中国,大家对匈牙利的了解还是不够,而世博会这个平台恰恰是特别好的机会。请允许我介绍一个数字,匈牙利馆参加了世博会的试运行,有一天我们接待了32000位参观者,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借此机会我对组织者和每一位朋友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谈到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匈牙利主要围绕三个话题:一个是创意,一个是好客,一个是和谐。我们通过很久的思考,想要通过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名称叫做“冈布茨”,我想过带一个到我们今天的演播室,给大家介绍,但是我还是故意没有拿,那就是为了希望大家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然后过来看看。这个“冈布茨”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冈布茨”是4年前由两名匈牙利数学家发明的,一种三维几何体,它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倾斜或翻倒后会自行恢复直立,有点像不倒翁,但不倒翁底部有内置重物,“冈布茨”却是完全均质的。它是世界级的数学发明物。
各位朋友到我们匈牙利展馆来参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展馆最中心的地段有这么一个“冈布茨”,当然这个“冈布茨”主要是一个雕塑。但在我们展馆里还有真的大家可以摸、可以玩的,有木头的,各种材质都有。不久前,我们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很多记者朋友问我们,这个“冈布茨”到底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用途?我当时的回答就是这个“冈布茨”不是拥有用途,而是拥有哲学。我相信这个哲学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对事情的看法也是很接近的,这个哲学就是和谐。为什么是和谐的?无论怎么把它放下来,它最终还是回到稳定的中心点。好像中国哲学阴阳太极或者孔子的中庸,也就是这样,它自己可以表达出来或者发挥出来大自然的和谐。
我们试运行过程中,这么多人来的时候,大家都提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意思?当然,真正的开幕以后,我们就会给大家提供很多很多信息。希望“冈布茨”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
来源:新华网访匈总理特派员:上海世博会带来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索
胡斯蒂·安德拉什介绍的“冈布茨”拥有什么哲学?
主持人问“请您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匈牙利馆的特色和亮点在哪里?”,胡斯蒂·安德拉什并没有回答主持人提问,你怎样理解这一问一答。
主持人开场白中说“现在各个国家的展馆准备情况怎么样?我们的外国友人如何理解世博?”前一个问题采访中已解决,第二个问题呢?你认为主持人应该怎样问胡斯蒂·安德拉什呢?试写出主持人可以问的问题(两个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
【美】演皮特·哈米尔寿静心张来民译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原载《美国小小说百家精品》)
回家的标志是黄手帕,作者在写黄手帕时却一波三折,请梳理出黄手帕出现的过程。
“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请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请停止歌颂苦难
绿尘
①我的一篇小文《坐在马路上梳头的民工媳妇》在博客发表后,引来不少网友发表评论,一个未署名网友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善良、坚韧的人民!”另一个网友说:“他们赚钱真不容易,我除了佩服,别无其他”……。
②老实说,看完这两条评论后的感觉真不舒服,这些网友面对贫困线上挣扎的民工,无视社会的不合理,而去赞美残酷的现实加诸于他们的不得不去忍受的困苦。这样的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则见怪不怪,实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怪。这种赞美的背后我只发现两样真实:愚昧,冷血。
③除了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现状赞美外,一些国人还喜欢赞美母亲的自苦。中国妇女在家庭中处处自苦以顾全其他家庭成员的“美德”,长期以来受到热切的歌颂。两三年前歌手满文军的《懂你》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感动了整个中国,一切拥有挺挨在困苦中的母亲的记忆的人们无不眼眶潮湿,心头火热。MTV画面中的主角是个如牛马般劳作的母亲,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被柴草压弯的脊背,背着家人舔孩子吃剩的汤碗……歌曲的基调充满哀怜与赞美,歌手满文军充满感情地演绎了一个感恩的儿子,但主角的结局却仿佛并不乐观,结尾一句是“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儿子对辛苦抚育自己的母亲充满了遥远的怀念,他深情地歌颂母亲,但他抒情的重点并不是帮助母亲改变困境,而是把母亲放到他心灵的祭坛上告诉她:“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④在这里我无意追究这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是否足够真诚,我只想说,我们是否有必要去赞赏母亲的磨难?如果你的答案到现在一直是肯定的,那么我要推出我的结论:这等于你准备对母亲的苦难不予思索不求改善,而安于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让母亲出让她的那部分给你,你的赞美实则是鼓励母亲继续这么自苦下去。无法想像,一个饥肠辘辘的母亲面对只会一次次流着泪扑上去亲吻她、赞美她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大概有点类似慷慨捐躯维护国家利益的士兵吧。因为她对孩子的爱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荣誉了。
⑤曾听一个小伙子说过,他家里最值得尊敬的就是他的母亲和奶奶,因为在家庭困难的那些年月里,他母亲和奶奶吃得最少,男人能干的力气活她们也照干,且干得比男人还多。言语中充满了对他母性长辈的赞赏和感激。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赞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忍饥挨饿对她们没有什么好处,让女人干男人的活也不是什么家庭的光荣,除非你想让她们继续这么挨下去。
⑥就是这样,国人习惯赞美那些在苦难中匍匐的人们。赞美他们的勤劳(卖命),赞美他们的坚韧(经折腾),赞美他们的任劳任怨(奴性),赞美的直接结果就是鼓励,中国人一直在鼓励人民遭受苦难的能力。在《圣经》中,苦难具足了罪的特质,苦难的存在是因为人们的罪。一个鼓励罪的民族,一个歌颂人们苦难耐受力的民族,只能催生更多的视苦难为当然的劳工,视牺牲为光荣的母亲。对于牺牲的一方,在一个光环灿烂的荣誉的笼罩下,似乎一切痛苦的起因和内在的逻辑都变得不再重要了,当你为了活着当牛作马时,人们可以不加思索给你一句赞美,当你得到口头肯定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也值一个彩头,尽管那是一个如此廉价的荣誉。而最终受惠的大人们只需要肯定,赞扬他们的“勤劳”就够了;而受惠的儿子们,只要深情款款地歌唱一曲《懂你》就够了。可以被利用的爱一贯来自顺民和母亲。而一个安于利用顺民和母亲的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选文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歌颂苦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别人身处苦难,多数人一般都是采取歌颂的方式。
B.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和母亲往往是中国百姓歌颂的主要对象,因为他们的自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C.满文军的《懂你》MTV能够感动整个中国,主要因为它的画面的沧桑感令人哀怜。
D.正是因为歌颂、赞美才使母亲、奶奶这些女人干的活和忍受的饥饿困苦比男人多。

E.当你得到口头赞美时,你会觉得你沉重的付出至少得到了肯定,尽管它有些廉价。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和母亲为典型论据,阐述论点。
B.作者认为歌颂苦难不如去改变苦难,因为歌颂只能使苦难继续下去。
C.作者认为赞美犹如给人套上一把虚荣的枷锁,被赞美的人只能继续戴着虚伪的荣誉坚持下去。
D.作者认为歌颂苦难是不思进取的另一种解读,歌颂苦难的民族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民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⑥段中画线语句的涵义。
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简要回答:
(1)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是什么意思?(2分)
(2)作者写到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中的囚鸟,其用意是什么?(4分)
作者笔下写了很多可爱的鸟,都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呢?(4分)
第⑤段中作者写了传统文学里的杜鹃、济慈笔下的夜莺、雪莱诗中的云雀,作者用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6分)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使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作具体分析。(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