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的是DNA研究的科学实验:
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将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进行离心。
(2)以上实验结果能否证明遗传物质是DNA?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对T2噬菌体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这种抗性的产生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关。下图简要示意处理的方法:
(1)在紫外线作用下,大肠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如何将图中的T2噬菌体抗性菌株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 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面是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分析,豆腐就是毛霉等微生物的培养基,按照其状态称为________培养基。腐乳制作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________;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有。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
②;
③。
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即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________的主要介质。
(2)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光饱和点低的是________点,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___________。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暗反应的______________减少。
(4)生产实践中,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________,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
下图是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的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⑴此细胞与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一定不含有的细胞结构是,该细胞中含有的双层膜结构有。
⑵给此细胞注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检测各细胞器的放射性,则出现顺序依次是(填数字序号),在这些细胞器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⑶如图过程中能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证据是,能为蛋白质的合成分泌提供能量的场所有。
⑷与6的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是。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的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细胞的。
鱼被宰杀后,鱼体内的ATP会生成具有鲜味的肌苷酸,但酸性磷酸酶(ACP)会催化肌苷酸分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草鱼、鱼和鳝鱼中分离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图、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CP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活性
金属离子 |
浓度(mmol/L) |
相对活性(%) |
||
草鱼 |
![]() |
鳝鱼 |
||
Na+ |
30 |
100.83 |
101.47 |
96.03 |
Zn2+ |
1 |
112.38 |
116.06 |
158.13 |
Ca2+ |
5 |
65.21 |
96.18 |
88.18 |
A.不同鱼类的ACP活性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B.将宰杀后的鱼放到37℃左右的环境中一段时间能保持其鲜味
C.将宰杀后的草鱼放到适宜浓度的Ca2+溶液中鲜味下降的速度会减慢
D.Zn2+能使这三种鱼的鲜味下降速度都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