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B.实行责任内阁制 |
C.实行总统制 | D.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
1862年,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北华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B.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 年宪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 B.元朝设中书省 |
C.明朝废除宰相制 | D.清朝设军机处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 B.选官应注重品行 |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 D.选官须注重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