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结果觉慧遭到高老太爷的严厉训斥,但觉慧没有屈服,高老太爷勃然大怒。(《家》) |
B.孙权采用鲁肃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临行前交给刘备三个锦囊,并吩咐说:“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刘备和赵云等到了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东吴之计,娶了孙权之妹返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
C.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 正在为家乡农民暴动而烦恼的吴荪甫听见账房莫干丞报告说削减工钱的消息已经走漏了风声,引发了工人罢工工潮时,十分愤怒。(《子夜》) |
D.爱斯梅拉达被卡西莫多劫持时,弗比斯救了她。在弗比斯的马上,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斯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并与他互诉衷肠,而这位年轻的军官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
E.“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想过人的生活。”就在她迈着很快的步子,连眼皮也不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他”指的是涅赫柳多夫。涅赫柳多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谢列宁的帮助,将马斯洛娃由原判服苦役改为一般移民流放,因此涅赫柳多夫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妨碍他们共同生活了,于是萌生了这些想法。(《复活》)
下列对诗词中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声调高亢,意气豪爽,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表明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态度。 |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出了诗人对家国的苦难无能为力,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
C.“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表现出孙何既威风又儒雅,他饮酒赏乐,吟唱山水,这说明他既有执政能力又能与民同乐。 |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家效力,对南宋统治者重新起用自己抗金充满希望和信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以……为业,作动词)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和,同) |
B.且硕茂,早实以藩(结果实,作动词)古人秉烛夜游(持,拿着) |
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迨诸父异爨(等到) |
D.而母立于兹(通“尔”,你)虞常果引张胜(牵攀,招供) |
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 作,“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人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断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
C.元杂剧中,“折”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多幕剧的“幕”。“外”“净” “正旦”都是角色名称。“端正好”“滚绣球”都是曲牌名。“正宫”“南吕宫”都是宫调名。 |
D.词萌芽于隋,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新诗体,有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按照表达感情的风格上的不同,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 持上海世博会,二是抗震救灾。 |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 大海捞针吗?” |
C.火车站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 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
D.在鄂西大山的半个多月里,将士们不论是行军还是宿营,都能听到老虎、豺狼、野猪、 |
豹子……及其他野兽的叫声,已经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