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十八日①,与黎莼斋②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④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⑤。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丰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复不果。
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十八日:清光绪二年(1876)秋八月十八日。②黎莼斋:与下文的“赵易州惠甫”均为作者的好友。③騞擘(huō bò):騞,破裂声;擘,分裂、分开。④荡潏(yù):动荡涌起。⑤镵(chán)云:高插云霄。镵,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晨及常熟     及:至,到
B.水阴上薄,荡摩阖开薄:稀薄
C.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载:充满
D.遂放舟趣吴门趣:奔向,赴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虞山之美的一组是               (  )
①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
②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
③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
④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
⑤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
⑥幽邃,称建诗语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B.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
C.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意,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D.文末表现自己游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为始,以“回望欲返”为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
(2)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父克勤“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注】①扆(yǐ椅):古代的一种屏风。②燕兵起:惠帝定策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③磔(zhé哲):分裂肢体的酷刑,又名“车裂”。④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142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克勤“空印”事诛坐:犯……罪
B.扶丧归葬,哀动行路行路:行走在路上
C.遣人许以割地,延数日稽:拖延
D.帝忧惧,或劝帝他幸:皇帝到某地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方孝孺以才学闻名的一组是
①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②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③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④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⑤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⑥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才学出众,品行端整。太祖在位期间,多次有人举荐他到朝廷任职,太祖也很欣赏他,但认为他的才干尚需磨练。直到惠帝即位,才召他任翰林侍讲。
B.方孝孺政务能力强,是国之栋梁。平时惠帝经常向他咨询国政大事。朝堂上大臣们面奏讨论问题而不能决断时,惠帝有时就命方孝孺直接批示作答。
C.方孝孺是名副其实的忠臣。燕军打到江北,他出谋划策,想要以割地求和赢得募兵勤王的时机。燕军渡过长江,他劝皇帝离开,并自告奋勇留下守卫京城。
D.方孝孺有气节,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惠帝自焚后,成祖逼迫他草拟即位诏书,他且哭且骂,至死不从,最终受酷刑惨死,其宗族亲友受牵连被杀者有几百人。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 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②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聚希阔稍:稍微
B.亦不其为何等语也省:明白
C.而其后如此识:记下
D.中颖昌且再世徙:迁居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进其所不及勇气闻于诸侯
B.不可以寻尺计幸而男
C.遂绝意(相如)持璧却立
D.子厚所立卓然公子亲数存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⑤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仁本其才高:推崇
B.遣使者四辈敦趣:通“促”,催促
C.股肱之寄,要在忠力股肱:辅佐
D.管、晏君之过暴:残暴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赵仁本很赏识他,给他准备行装,让他进关。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常何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比不过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5分)
(2)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率传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就。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适值任昉在焉,约乃谓昉日:“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但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遣使赠赙。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研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迎主簿,不就:上任
B.举秀才,太子舍人除:授予官职
C.值任昉在焉适:恰好
D.奉答云“事在牒中”但:还是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率善“属文”的一组是()
①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②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③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④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⑤未尝留心簿领⑥壮哉雀鼠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高.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
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