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
|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写到: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富城附近。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城布局由东向西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 |
| B.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 |
| C.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 |
| D.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 |
“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信仰得救;致良知 |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属于“进步的历史进程”的是()
| 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 |
| B.殖民体系的瓦解 |
|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 D.两极格局的形成 |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
|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 B.推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 |
|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