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绍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复与史涣等抄绍运车,烧其粮谷。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黄初四年薨,谥曰忠侯。(选自《三国志 曹仁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器其勇略器:器重 |
B.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徇:示众 |
C.城拔,皆坑之坑:活埋 |
D.遂被甲上马被:同“披” |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曹仁“勇略”的一组是( )
①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 ②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
③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 ④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 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 ⑥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
A.①②④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仁自年轻时代起就跟随曹操征战,屡立战功,忠心耿耿,所以死后被曹操赠谥号“忠侯”。 |
B.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曹仁为曹操献计献策,并多次带兵出击取胜,解除了曹操的忧虑。 |
C.曹仁任征南将军时,驻守江陵,抵挡吴将周瑜,有一次魏军将士被围,曹仁两进两出,救出被围的将士。 |
D.曹仁年轻的时候任性而为,行为不检,等到后来成为将军后,严格按法令办事,成为守法的榜样。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
⑵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居:过了。 |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倍:违背。 |
C.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
A. |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 ![]() |
C. | D.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 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② 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 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④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 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 |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 |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3分)
译文:
(2)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4分)
译文:
(3) 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太祖有札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后平居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余帛锦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蚕桑艰难。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与?”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耶。”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于册。其规正,类如此。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节选自《明史·后妃传》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归:投靠 |
B.仓卒未尝忘 卒:突然 |
C.辄随事微谏 微:伺机 |
D.轻易将不宜 轻易:轻率更换 |
下列各
组中依次表现马皇后“仁慈”和“智鉴”的一项是()
A.①余帛锦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②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 |
B.①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 ②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 |
C.①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②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
D.①后平居大练浣濯之衣 ②杀之恐绝其后 |
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氏虽贵为皇后,但生活俭朴,平时穿的衣服朴素,即便破旧了也不忍心更换,还亲自做衣被来赏赐给功劳高的将士和各位王妃公主。 |
B.马皇后懂得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性,所以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解决太学生的粮食供给问题,让他们安心读书,无后顾之忧。 |
C.郭景祥之子曾被谣言中伤,险些被太祖杀了。幸亏马皇后从旁劝谏,才得以保命,后来调查证明,是被冤枉的。 |
D.马皇后病重期间,还能为诸医着想,并希望太祖能够招贤纳言,让大臣和百姓好好生活,要求把自己葬在孝陵,并赐号为孝慈。 |
请把上面文言文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2)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杨烈妇传(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①。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堕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②,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①陴: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②娣姒:姐姐和嫂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令李侃不知所为荆轲有所待 |
B.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C.非若吏人百姓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D.于卑幼有慈爱使毕使于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杨烈妇是项城县令李侃的妻子,面对叛军攻城以及城中“兵与财皆无”的危急局势,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发动胥吏和百姓进行抗击。 |
B.在杨烈妇的鼓舞下,项城吏民同仇敌忾,冲出城门,与敌浴血奋战,射杀了贼帅,终于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击退了叛军,守住了县城。 |
C.文中刻划杨烈妇的形象,多用对比手法。如与怯弱的丈夫对比来表现她的大智大勇,与弃城而逃的“朝廷宠旌”的“守御之臣”对比,来表现她这样一个妇女的崇高精神。 |
D.文中关于杨烈妇的诸多描写,朴实真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于这个奇女子的敬慕之情,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比,给了杨烈妇以很高的评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译文: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 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奸臣)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哭未及息息:停止 |
B.领会稽太守领:兼任 |
C.公烧其余船引退引:拉 |
D.此宁哭时邪宁:难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①策薨,以事授权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②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③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guān无妻或丧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zhèn戴在耳垂上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者不说说:通“悦”,高兴 |
B.岁亦无恙耶岁:年景,收成 |
C.书未发发:发出 |
D.振困穷振:通“赈”,救济 |
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
③苟无岁,何以有民④何为至今不杀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对赵威后感叹齐王“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的根据,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钟离子助王养民却没有被任用 | B.叶阳子助王息民却没有被任用 |
C.子仲这样的人至今还没有被除去 | D.婴儿子侍亲至孝却没有得到封赏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齐国使者因为赵威后没有先问齐王的情况而有些不高兴。 |
B.赵威后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所以她先问收成,再问百姓;最后问齐王怎样。 |
C.叶阳子、钟离子都是齐国的隐居不仕的贤人,赵威后认为应该给他们官职。 |
D.於陵子仲是无所事事的百姓代表,赵威后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杀掉。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