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
从纯粹的物质观点来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这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会自动的帮助我们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定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的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我认为,美国商船应该尽可能地被限制进入战争地带。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战争地带可能经常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地确立;具体的立法可能妨碍根据经常和急速的变化作出调节。所以,更实际的作法似乎应由国务院和行政机构采取行动去划定战争地带的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美国船只进入这些地带的目标可以通过国会予以禁止来实现;由行政部门宣布,一切此类航行概由美国船主承担其风险,实质上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材料二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39年2月
1940年4月
1940年10月
1941年2月
1941年4月
数额
25
20
25
50
50

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数额
26
100
49
53
1107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四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金山中学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21题)(9分)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起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1)简述三位历史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自的政治主张。简要分析其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局限性。(7分)
(2)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思想转为保守,成为保皇派;孙中山则把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爆发;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从三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男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6分)
材料三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4分)


(2008年10月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2次统测27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二次失败”和“‘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有“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观点,请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你是否同意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山东省乳山市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35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藩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该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据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据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里先后出现了哪些新思潮?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以及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湖北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9月32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外国留学.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 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20世纪
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5 362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1 700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1 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20 000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5 000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的动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