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拉里·扎卡里亚是美国《新闻周刊》有影响的国际版编辑,他的新作《后美国时代》更是发行以来造成全美各地讨论的热门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分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并起”的时代。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列举“群雄并起”的表现。
材料二:全球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经济强国的出现,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白的表现。
(2)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中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不断增加。过去20年发生的信息革命,每时每刻给我们带来世界各地的新闻,还有更关键的图像,这些图像的主观性和24小时新闻滚动的密集性,共同制造了不间断的刺激。一有炸弹爆炸就是“突发新闻”。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是“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材料四:截至2009年2月20日,美国已经有14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迷期。此外,看不到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还有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还萦绕在人们心头。
(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
走向全球化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生产的棉纺织品80%销往海外,而所需的棉花几乎全部靠国外进口。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数量增长最快。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年份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日本 |
1937年 |
41.4 |
12.5 |
6 |
9 |
4.8 |
1948年 |
56.4 |
11.7 |
4.1 |
4.3 |
1.5 |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西班牙、葡萄牙“征服海洋”的政治条件和精神因素;西班牙、葡萄牙开启了怎样的“人类历史大幕”?
(2)根据材料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在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结合材料分析促成这一地位的关键因素。
(3)材料三的数据表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什么影响?
(4)根据你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了解,选择一个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思路。
(原创,20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摘自《苏州府志》卷三
材料二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
材料三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摘编自孙燕京《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探知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城的哪些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6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4 分)
世界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宋朝来华朝贡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有:高丽41次、交趾45次、占城56次、三佛齐33次、大食40次、于阗34次、龟兹21次……。所贡之物……主要是本国土特产。宋朝对贡物采取“估价酬值”的办法,贡物估值后回赐金、银、钱、丝织品等以偿其值。
——《宋代的中外朝贡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展这种贸易的目的。
材料二 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2)概括材料二中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此举的背景。
材料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在处理(缔约国间)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3)吸取材料二的教训,分析材料三,指出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制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遵循了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协定的签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4)识读材料四,你能提取出什么历史信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于何时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政府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1)材料一表明商鞅变法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当代中国改革,在工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生产技术的革新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4表明中国古代耕犁在制作材料和动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图4所示耕犁的诞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由于17世纪以来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英国成了孕育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最好摇篮。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英国就已掀起生产革新的高潮。时人评论说:“几乎每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一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基础上的新改进。”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项英国工业革命中的新发明。
材料三(3)指出材料三中图5、图6分别所用的动力及其依赖的能源。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当时工业结构有何影响?(6分)
材料四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出危机的根本力量,积极备战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布局未来发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基础。例如,日本提出了“ICT新政”,旨在3年内创造100万亿日元规模的市场新需求,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结构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世界竞争正在全面展开。中国须抓紧行动,以免与新的科技革命再次失之交臂。
——《人民日报》
(4)据材料四分析当前中国应怎样抓紧行动才能避免与新的科技革命再次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