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照抄材料不得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路律、矿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2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均取白色﹐分为5等)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若不是)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容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4分)
(3)材料四,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官僚体制。(4分)
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列传135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末五代中国政治面临什么问题?对北宋初年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制度创新进行述评。
(26分市场经济史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各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材料二 受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从1928至1930年,国民政府从外国列强手中收回了自《南京条约》签订就丧失了的关税自主权,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新税则提高了进口税率,从3.8%提高到29.7%,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国货品输入,贸易逆差额由1931年入超1.78亿美元,到1936年降为0.7亿美元。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从而鼓励了出口,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国内工业之须发展者,政府则尽量保护之,使不受外货竞争之影响。
——摘编自虞宝棠编著《国民政府和国民经济》
材料三 恢复关税自主,其结果对中国人自办的工业的利益很有限。南京(政府)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一贯地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1928年到1934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促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
——[美]小科布尔《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认识。
世界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1)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人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它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2)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些智力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摘编自埃德蒙·柏克Ⅲ等著《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材料三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摘编自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西方围绕“公使进京”问题发生的冲突,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四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者把农业和原料商品的生产作为殖民地的唯一领域。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他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西方国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要求废除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要求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在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4)依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分布图》简要说明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分布和构成。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概述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政治和经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