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政府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世纪末,美国政府曾规定:“西部土地由联邦政府出售,出售的最小单位为640英亩,售价640美元,必须在一个月内付款,概不零售。”这种规定
A.调动了农民的参战积极性,有利于平定南方叛乱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有利于西部的开发 |
C.圆满地解决了美国农村的土地问题 |
D.体现了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占有土地的要求 |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据此可知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 B.日内瓦会议 |
C.中苏建交谈判 | D.第26届联大 |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
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清朝黄龙旗中华帝国旗民国五色旗人民共和国国旗
A.中国领土的变化 | B.人民地位的变化 | C.思想文化的变化 | D.国家观念的变化 |
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雪》:“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
C.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
D.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