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日:“若非钓台耶?”日:“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日: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日:“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
B.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意:料想 |
C.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先生祠堂在焉②因致礼焉,遂行 |
B.①若非钓台耶②若尝登钓台乎 |
C.①呼舟子劳以酒②于是乎并以耳游 |
D.①汉严先生隐处也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
下列四组句子中,都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①钓台在浙东②舟行万山中 |
B.①倒影水中②如振衣最高处 |
C.①返坐舟中②应在是地 |
D.①舟泊前渚②舟发自常山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 |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①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改殿中丞,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岭以南素习于夷,无男女之别。日浸月滋,为吏者师耳目,谓俗止如此,凡奸事虽得,有可已者,皆不究。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居郡,求奸事最急,苟有萌孽,一切摘发穷治之。属县翁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卫尉府君②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二千石常以事倚公,公亦为之尽。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
(选自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 ①二千石:官名,即太守。②卫尉府君:王益父亲的谥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家:安家 | B.其余一以恩信遇之 遇:对待 |
C.表坊市道巷表:作标记 | D.矫矫不可挠挠:阻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王益“不畏豪强”和“富于才干”的一组是 ()
A.①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②尝逾月不笞一人 |
B.①居郡,求奸事最急②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 |
C.①以义折正二千石②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 |
D.①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②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益担任建安主簿,刚开始因为年轻被当地人小瞧,但后他在督缴赋税等事务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敬畏和爱戴。 |
B.王益担任临江军判官前,军中豪强大族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王益到任后,从惩治豪强入手端正吏治,彻底扭转了混乱局面。 |
C.王益执掌韶州之际,移风易俗,端正作风,镇压兵变,安抚百姓,最终使号称“难治”的韶州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
D.王益胸襟阔大,性格亢直,为官强于吏治,为人则孝敬友爱。在家中对父母孝顺有加,待族人谦恭有礼。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
(2)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
(3)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每小题3分)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规传》)
【注】①二始:指晋始平太守阮咸与南朝宋始安太守颜延之,二人皆负时望而遭忌。
②四甄:指埋伏左右的四支军队。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贤不恤军事恤:忧虑,担忧 |
B.云臣私报诸羌报:报告,通告 |
C.以怀叛羌怀:安抚,使……归附 |
D.故干禄不为贪干:求取,追求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羌大举进攻安定城,皇甫规此时虽然身为平民百姓,却能大胆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看法,自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人生。 |
B.皇甫规调动西羌骑兵一起讨伐陇右,中途军中发生瘟疫,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羌人营帐巡察看望将士,三军为之动容,敌人也为此派使请降。 |
C.面对自己遭人诬陷的情形,皇甫规无所畏惧,上书皇帝,据理力争,摆明事实,为自己洗罪名,辩曲直。 |
D.在范晔看来,皇甫规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保全自身,一是他能准确审视自己的才能,果敢地投身仕途,二是他能看到更贤能的人,能不图虚名,主动让贤。 |
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A.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
B.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
C.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
D.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
(2) 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屏处十年屏:隐居 |
B.安得不豫为之计豫:参与 |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
D.犹虑不称虑:担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①遂请罢钱塘制造局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③愿陛下靳之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
B.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认为……奇妙 |
C.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
D.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
B.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③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文言文阅读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
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
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于他所,上谓褒曰: “公朝廷旧人,位望隆重,受金舍盗非善事,何至自诬也?”对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盗贼,臣之罪一也。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牵率愚诚,无顾形迹,不恃文书约束,至令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责?臣又不言受赂,使者复将有所穷究,然则缧绁横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诬。”上叹异之,称为长者。
十四年,以行军总管屯兵备边。辽东之役,复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柳城而还。仁寿初,嘉州夷、獠为寇,褒率步骑二万击平之。炀帝即位,拜齐州刺史,寻改为齐郡太守,吏民安之。及兴辽东之役,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属,有西曹掾当行,诈疾,褒诘之,掾理屈,褒杖之,掾遂大言曰:“我将诣行在所,欲有所告。”褒大怒,因杖百馀,数日而死,坐是免官。卒于家,时年七十三。
(《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性友悌悌:敬爱兄长 |
B.遂坐免官坐:因……犯罪 |
C.臣受委一州委:托付 |
D.不恃文书约束约束:限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元褒“有德行”的一组是
①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
②元褒字孝整,便弓马
③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
④臣有三罪,何所逃责
⑤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⑥褒大怒,因杖百余
A.①④⑥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褒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几个兄长的抚育下长大。他对几个兄长很友爱,兄长们想分家另过,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 |
B.元褒家中富有,但他不要家中财物,凭宽仁大度的性格和渊博的知识做了官,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
C.元褒在审理商人被抢案中,处理失当,被商人告到朝廷,皇帝派使者调查此事,元褒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澄清后,皇帝称赞他是“长者”。 |
D.辽东之役时,元褒果断地依法处理了贪生怕死、畏惧劳苦的西曹掾,但却被免了官,受到不公正待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
(2)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