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为内助暗中 |
B.一鸣辄斥去离开 |
C.百官迁除贬官 |
D.各有常度制度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
翻译下例句子(10分)
(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遮:拦截 | B.介子阳引去阳:通“佯”,假装 |
C.我去之西国矣去:到 | D.王谢服谢: 谢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王苟不教匈奴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①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②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⑥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A.②④⑥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
D.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2)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②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③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去就:舍生就死 |
B.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臧获:奴婢。古代称奴为臧,婢为获。 |
C.且负下未易居负下:背负罪名的情况下 |
D.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自引:自我引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仆虽怯懦,欲苟活今虽欲自雕琢 |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D.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B.仰观宇宙之大 |
C.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清代储欣在《古文菁华录》评价《报任安书》时说:“激昂悲愤,自有文字以来第一书。……大约以‘辱’字为骨,以著书立名为宿。”请结合储欣的评价,简述上面三段文字。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听说 |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知:知识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牙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句读之不知 |
B.①吾从而师之②择师而教之 |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反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节选段落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
B.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即指儒家思想,“业”即指儒家经典。在佛、老思想盛行的唐代,作者持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
C.作者认为“道在即师存”,在学问面前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充分体现了他“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
D.作者只从士大夫们的荒谬话语中点明了师道不复的原因,进而对所谓君子们的愚昧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批驳与嘲讽。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韂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觽,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得与丧归。丧:灵柩 | B.夫创少瘳。少:不多时,一会儿 |
C.及出壁门。壁:营地 | D.走入汉壁。走:跑 |
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士亦以此多之 | B.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
C.上以夫为中郎将 |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
下列关于这段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灌夫本姓张,因其父跟随颍阴侯做舍人得到了颖阴侯的信任和奖赏,所以冒用了颍阴侯灌婴的姓,将自己的姓改为灌。 |
B.吴楚反时,太尉嫌灌孟年老本无意让灌孟做校尉,是颍阴侯强请而后才用的他。这是灌孟郁郁不得志乃至后来战死吴军中的主要原因。 |
C.本段选文以稍详细的笔墨叙述了灌夫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以及因此而名扬天下的过程,以稍略的笔墨刻画了他拜官后的一些经历和“不好面谀”、“荐宠下![]() |
D.灌夫为人正直,不在别人面前奉承讨好、不媚上欺下,而且十分礼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因此颇得人心,有许多门客归附于他。 |
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
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体现了他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性格。 |
B.晋侯没有追击秦军,说明晋侯是个在一定程度上讲信用、有智慧的君王。 |
C.秦穆公在烛之武分析利害之后,决定撤师回国,说明秦穆公是个重利轻义的人。 |
D.秦师退后,晋侯意识到再进攻郑国“不仁、不知、不武”,所以也退兵了。 |
翻译下列句子。
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