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语段,完成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
C.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抄小路 |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孰:通“熟”,仔细 |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B.且秦强而赵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C.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下面选项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
A.足智多谋,勇敢无畏 | B.足智多谋,儒雅有度 |
C.勇敢坚强,不屈不挠 | D.善于言辞,足智多谋 |
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设九宾礼于廷”接见蔺相如时,蔺相如已经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
B.蔺相如认为秦国只要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就肯定能得到和氏璧。 |
C.秦王身边的大臣认为只要杀掉蔺相如就能得到赵国的和氏璧。 |
D.秦王认为杀掉蔺相如,不仅得不到和氏璧,而且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战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新唐书·列传十四》节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表彰 |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竟:最终 |
C.文帝命覆陇西牧簿覆:遮盖 |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A.①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
C.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译文: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乙邦才传
汪琬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以队长从监军大监,击贼河南、江北间,主者未之奇也。
总兵黄得功与贼战于霍山,得功乘胜舍其大军,单骑前逐贼,陷淖中,贼围之数重,射杀得功所乘马,得功亦仰面射贼洞胸,与之相持。会天欲暮,所余二矢耳,得功自分必不免,而邦才适自别道驰还,登高望见之,识其胄,曰黄总兵也,大呼,复驰之,贼散走,得功乃自拔上。邦才授以已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凡杀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大军。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而是时有张衡者,从总兵刘良佐,亦以骁勇知名。贼兵围六安危甚,提督马士英帅军救之,始至,立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诸军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入见!”两人廷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出文书曰:“为我入六安,取太守结状以报!”两人别应曰:“诺!”即出,简壮士二百骑,与之约,使人持一角,十人共建一纛,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城中人大喜合噪,两人者促太守具食,食已,挥太守曰:“署状!”急怀其状,复引骑冒围出。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皆止不敢逼。既得报,竟不亡失一骑。
自兵兴之后,颖、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主者或攘其功,或移诸他将者数矣。同列为邦才不平,时时讽之使言,辄谢曰:“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终退让不自言也。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督师,愿得邦才与俱,以总兵官驻扬州。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汪子曰:予读公勇所书乙将军始末,辄慨然想见其人,因稍删润之如此。公勇又云:“邦
才素不饮酒,独好美妇人。某尝遇之濠上,直其猎还,为某席地置酒,自弹琵琶,命侍姬歌秦声和之,意欢甚。已复置琵琶于膝,注视某曰:‘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所可报国家者,惟此身耳。幸而所辖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娱。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其后如其言,岂不痛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队长从监军太监以:凭……身份 |
B.主者未之奇也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
C.简壮士二百骑简:选拔 |
D.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周:全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乙邦才“忠义”的一项是()
①授以己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
②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
③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
④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
⑤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⑥—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黄得功单骑追逐敌寇,身陷泥淖,被敌兵围射,情势十分危急,幸亏得到乙邦才的及时救助,才得以脱身。回到军营后,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乙邦才自此才开始有了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 |
B.乙邦才在明末抗击贼寇的战斗中英勇,果敢,有谋略。与张衡一起带领两百勇士突破敌营进出六安,顺利完成马士英交派的任务。己方没有一人伤亡。 |
C.乙邦才淡泊名利,即使自己的功劳被上级官员侵夺或是被移到其他将领身上,也不去争,而说这些功劳是大家拼死得来的并不是自己一人能力能做到的。 |
D.乙邦才好美妇人,在辖区无事的时候“以声色自娱”,后来被清兵打败自刎殉国,他舍身报国的行为让公勇感到痛惜。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译文:
②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
译文:
③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
译文:
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 | 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非能水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
C.①辱书云,欲相师 | D.①不耻相师 |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翻译及默写
文言文考查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也,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
B.因抗颜而为师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
C.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
D.余以为过言过:过失、错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棁字子文,博陵安平人。棁少好学,梁贞明三年,举进士甲科,为开封尹王瓒从事。棁性至孝,父涿有疾,谓亲友曰:“死生有命,无医为也。”棁侍之衣不解带,有宾至,必拜泣告于门外,请方便劝其进药,涿终莫之从。及丁忧,哀毁过制。明宗朝,授监察御史,不应命,逾年诏再下,乃就列焉。累迁都官郎中、翰林学士。
天福初,以户部侍郎为学士承旨。尝草制,为宰相桑维翰所改,棁以唐故事,学士草制有所改者,当罢职,乃引经据争,维翰不能诘,命权知二年贡举。时有进士孔英者,素有丑行,为当时所恶,棁受命往见维翰,维翰语素简,谓棁曰:“孔英来矣。”棁不谕其意,以谓维翰以孔英为言,乃考英及第,物议大以为非,遂罢学士,拜尚书左丞,迁太常卿。后以风痹改太子宾客,分司西京。卒年六十八。
棁平生所著文章、碑诔、制诏甚多,人有借本传写者,则曰:“有前贤,有来者,奚用此为!”凡受托而作者,必亲札致之,即焚其稿,惧泄人之假手也。棁笑不至矧①,怒不至詈,接新进后生,未尝无诲焉。群居公会端坐寡言,尝云非止致人爱憎,且或干人祖祢之讳。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盛暑祁寒,不使冒犯。尝自话于知友云:“某少时,梦二人前引行路,一人计地里,曰:‘一舍矣,可以止。’一人曰:‘此君当更进三十有八里。’复行如所言,二人皆止之,俄而惊觉。”棁常识是梦,以为定命之限,故六十七请退,明年果终焉。
——(节选自《旧五代史》,有删改)
注:①崔棁(zhuō) ②矧,(shěn)露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权知二年贡举知:掌管 |
B.凡受托而作者,必亲札致之致:招致 |
C.且或干人祖祢之讳干:冒犯 |
D.复行如所言如:按照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逾年诏再下,乃就列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棁以唐故事,学士草制有所改者,当罢职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有前贤,有来者,奚用此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D.尝自话于知友云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棁生性至孝,当他父亲病重之时,他衣不解带地侍奉之他,父亲去世守丧,他悲伤的程度也远远超过常人。 |
B.崔棁草拟文书,被宰相桑维翰改动,他引用唐时旧例辩驳,致使宰相桑维翰被贬官。 |
C.崔棁常为人写作碑诔、制诏等,事后都会焚毁原稿,是害怕给别人留下抄袭假借的空子。 |
D.崔棁认为一个人言语太多可能会引起别人的爱憎等不良反映,所以在公众场合时常保持缄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