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节选自《后汉书》)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后羌寇武都寇:进犯 | 
| B.诩因出城奋击因:趁机 | 
| C.以戒不虞戒:防备 | 
| D.诩计贼当退计:谋划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 B.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 | 
| C.明日悉陈其兵众 | D.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虞诩有“将帅之略”的一组是( )
①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②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③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④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⑤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⑥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 A.②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①③④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邓太后升迁虞诩的官职,并接见赏赐他,表现了邓太后的知人善任。 | 
| B.虞诩在理论上懂得活用战例,在实战中能以少胜多,的的确确有“将帅之略”。 | 
| C.虞诩把自己的兵力完全暴露在后羌人面前,这种做法虽有迷惑敌方的作用,但其实是一种冒险之举。 | 
| D.虞诩在治理武都郡的时候发展了武都郡的经济,表现了他出众的管理才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2)  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 
|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 
|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 
|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 
|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 
|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 
|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译文: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绚少俶傥有志气。仕齐为华山太守,推诚抚循,荒余悦服。绚宽和少喜惧,见人如不能言,号为长厚。
 梁武起兵,绚举郡以应。天监元年,封南阳县男,除竟陵太守。累迁太子左卫率,甲仗百人,与领军萧景直殿内。绚身长八尺,容貌绝伦,虽居显职,犹习武艺。帝幸德阳殿戏马,敕绚马射,抚弦贯的,观者悦之。其日,上使画工图绚形,遣中使持以问绚曰:“卿识此图不?”其见亲如此。
 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脊于中流。
 十一月,魏遣将杨大眼扬声决堰,绚命诸军撤营露次以待之。遣其子悦挑战,斩魏咸阳王府司马徐方兴,魏军小却。十五年四月,堰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洁,俯视邑居坟墓,了然皆在其下。或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若凿湫东注,则游波宽缓,堰得不坏。”绚然之,开湫东注。又纵反间于魏曰:“梁所惧开湫。”魏人信之,果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
 初,堰起徐州界,刺史张豹子谓己必尸其事。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由是谮绚与魏交通。帝虽不纳,犹以事毕征绚。寻除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
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整。
 普通元年,除卫尉卿,未拜,卒,时年五十七。舆驾即日临哭。谥曰壮。
 在省每寒月,见省官褴褛者,辄遣遗以繻衣,其好施如此。
 (节选自《南史·康绚传》,略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太子左卫率累:多次 | 
| B.上使画工图绚形图:描绘 | 
| C.绚然之,开湫东注然:许诺 | 
| D.由是谮绚与魏交通谮:诽谤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 | 
| B.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 | 
| C.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 | 
| D.绚征还/豹子不修/堰至其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绚在幼年时风流倜傥,有志气。齐时出仕,任华山太守,能以诚意待人,安抚下民,荒外来的人很高兴,都敬服他。梁武帝起兵时,他发动全郡响应。 | 
| B.康绚身高八尺,容貌超群,虽然身居要职,但仍习武艺。高祖在德阳殿骑马戏乐,令康绚骑着马射击,他控弦而射,飞矢穿过靶心,旁观的人大为高兴。 | 
| C.康绚相信了有人对他说的话,开掘水渠,引水东流;同时又派人到魏军那边施反间计,说梁怕的是挖渠。魏人果然凿山深达五丈,在淮堰上游挖渠北流。 | 
| D.康绚曾冒用其他人的官职负责监管修筑淮堰之事,使原以为自己必能负责此事的徐州刺史张豹子很惭愧。司州三年,康绚大修城郊的护城壕,人称整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绚宽和少喜惧,见人如不能言,号为长厚。
 (2)见省官褴褛者,辄遣遗以繻衣,其好施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 
| 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 | 
|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求请见,出金示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B.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C.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己弘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 D.彦回惧而奉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 
|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 
|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2)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注】革:通“亟”,病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妄:随便 | 
| B.兖国公主薄其夫薄:浅薄 | 
| C.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务:追求 | 
| D.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美:完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 | B.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 
  
| C.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 | D.闻光哭,蹶然而起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吕诲“鲠直”的一组是()
 ①苟非职分,是为侵官②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③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④海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
 ⑤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⑥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 
| B.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 
|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王安石的奏章。 | 
|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3)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去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吏当便宜从事便宜: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 
|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责问 | 
|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治:治理得好 | 
|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看望,问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B.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 C.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 | 
| D.谙其民俗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 
|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 
|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 
|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
 (2)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