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节选自《后汉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后羌寇武都寇:进犯
B.诩因出城奋击因:趁机
C.以戒不虞戒:防备
D.诩计贼当退计:谋划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B.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
C.明日悉陈其兵众 D.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虞诩有“将帅之略”的一组是( )
①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②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③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④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⑤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⑥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邓太后升迁虞诩的官职,并接见赏赐他,表现了邓太后的知人善任。
B.虞诩在理论上懂得活用战例,在实战中能以少胜多,的的确确有“将帅之略”。
C.虞诩把自己的兵力完全暴露在后羌人面前,这种做法虽有迷惑敌方的作用,但其实是一种冒险之举。
D.虞诩在治理武都郡的时候发展了武都郡的经济,表现了他出众的管理才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2)  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初,萧荐封德彝于上皇,上皇以为中书令。及上即位,为左仆射,德彝为右仆射。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而亲德彝,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括疵,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薨。(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隔阂
B.叔达皆坐不敬,免官因……而定罪
C.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差错、差失
D.何故不复论执执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皆疏而亲德彝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它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天下之务,当尽至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封德彝,最终使萧得罪了皇上而被免官。
B.上皇为了达到强大宗室、威震天下的目的,大事册封他的宗室,无论他们有功还是无功、年长还是年少。
C.封德彝认为当时没有值得推举的奇才,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向太宗推荐人才,结果受到了太宗的批评而惭愧不已。
D.御史大夫杜淹之所以不和封德彝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封德彝深得大体,令自己心悦诚服。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初,萧荐封德彝于上皇,上皇以为中书令。及上即位,为左仆射,德彝为右仆射。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而亲德彝,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括疵,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薨。(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隔阂
B.叔达皆坐不敬,免官因……而定罪
C.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差错、差失
D.何故不复论执执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皆疏而亲德彝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它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天下之务,当尽至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封德彝,最终使萧得罪了皇上而被免官。
B.上皇为了达到强大宗室、威震天下的目的,大事册封他的宗室,无论他们有功还是无功、年长还是年少。
C.封德彝认为当时没有值得推举的奇才,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向太宗推荐人才,结果受到了太宗的批评而惭愧不已。
D.御史大夫杜淹之所以不和封德彝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封德彝深得大体,令自己心悦诚服。

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上述材料层次清楚地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传播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汲汲:形容心情急迫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凭借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势:兵家争胜的形势
18.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不如因而厚遇之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下列句子中,补充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常倚荆州以(之)为重
君知名(于)当世
(史君中辉)又欲纪其事于石
D. 而(史君)袭其遗迹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五人墓碑记①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噭噭②,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③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④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⑤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⑥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⑦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①天启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②噭(jiǎo)噭: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③缇骑(tí jì):穿橘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④抶(chì)而仆之:抶,击。⑤溷(hùn)藩:厕所。⑥脰(dòu):颈项,头颅。⑦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上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旌其所为旌:表彰 B.抶而仆之仆:使……倒下
C.且矫诏纷出矫:假托 D.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屈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独五人之噭噭,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敛赀财以送其行谈笑以死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谁为哀者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评述五人“大义”表现的一组是()
①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④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位义士是被道义激奋而慷慨赴死的,死后名垂后世,比那些生来虽然富贵但是死后湮没无闻的人的人生有意义。
B.吴地百姓痛殴捕役,因而五位义士被说成作乱而斩首示众,他们死得从容,一个有名望的人出钱买下他们头颅,使他们的尸身得以保全。
C.五位义士抗暴之行有力地打击了阉党的气焰,对于阻止魏忠贤的逆谋发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诠释了“匹夫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D.五义士保护的周顺昌因忠义精神被朝廷表彰,荣于身后;所以五位义士也被朝廷追封,可以公开姓名,受四方志士的祭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