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A]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                                   ,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B]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纵观全文,作者用哪两句话概括比较了自然之秋与人类之秋的不同?(每点限用6字)
第②段中,为什么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语义连贯,语句通顺。
[A][B]两个划线句中,请结合语境分析“醉”和“咀嚼”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下面那个句子与第⑧段所抒发的情感最为接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C.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 长歌行》)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邱晨辉
①86岁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总是习惯用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即便是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他也依然如此。
②今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在随后的发言中说:“我将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激励青年人青胜于蓝,秀出班行。”
③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事或带过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早已不乏出类拔萃者,比如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桑凤亭、杨学明等,都已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④围绕在张存浩身边的光环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获得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多种奖项。学术界评价他是:中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⑤但在身边人的眼中,张存浩是一个常常给年轻后辈机会的长者。比如,张存浩对学生的指导“很下功夫”。曾受到过张存浩指导的副研究员石文波说,“读博时,我的每篇英文文章都由张老师亲自反复修改,甚至细化到英文单词表达。”他还说,自己曾因摸不着实验门路而失去信心,受到张存浩的点拨才跨入门槛。
⑥一旦出了成果,张存浩从不“抢功”。
⑦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记得,在一次论文署名时,张存浩把当时是在读博士的解金春列为第一完成人,而把自己排在最后。解金春惊呆了,“在当时,如果换了别人处理这类事,很可能导师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后来这篇论文还获得了吴健雄物理奖。
⑧大连化物所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无论张存浩是担任课题组长、室主任,还是担任所长,他提出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获得各种重大奖励时,总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实际操作的学生、部下和合作者。
⑨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等人在撰文祝贺张存浩从事科研工作满60年时,讲了这样一则婉拒署名的故事——
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清华大学教授李丽等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都在大连化物所工作,那时作为室主任的张存浩为他们争取到了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和染料激光器等关键仪器,后来又和他们都做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算是同行。但当这两位科学家都要将论文署上张存浩的名字时,他谢绝了。
11“这就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张存浩却从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12当有人问他,为何尽可能地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时,他总谦虚地说:“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13回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他说,“我常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
14对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张存浩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5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张存浩主持启动了中国首个人才项目“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于1994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该奖在20年间资助了逾3000名青年科学家,其中近200位已当选为两院院士。
16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张杰院士曾说:“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坚决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激光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7当然,张存浩也有对年轻人严厉的时候。在网上以“张存浩”为关键字搜索,仍能看到一篇题为《让反学术不端成为文化力量》的文章,作者即张存浩。他在文章里对学术不端现象毫不避讳,“‘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导致了科学价值的迷失。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发布得过于随意,也是整体社会环境浮躁的折射……”说到最后,他还不忘整个环境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年轻人在其中应有的担当,“要形成反对学术不端的文化力量,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11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⑦段通过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的回忆——在一次论文署名时尚是在读博士的自己被张存浩列为第一完成人——表明张存浩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
B.第⑨⑩段讲述了一则婉拒署名的故事,突出表现张存浩对科技工作者的热忱支持与无私帮助,以及求实、谦让的态度。
C.第13段通过张存浩的自述,表明他对同行的体贴、关爱与感激之情,从中也可见出他的团队意识,他的谦和、诚恳、仁厚、质朴的性格。
D.张存浩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主持启动了 “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了朱清时、李丽、张杰、沙国河等青年科学家。

E.本文通过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不争名邀功、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以“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部分张存浩对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请结合文本探析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黄昏的蔗园【台湾】杨云萍

一望的蔗园,大半被染成陆离的赤铜色。——青铜色的夕阳,无言里,悄悄地半沉在苍紫的狮仔山。初秋的冷风刮得半阵蔗叶沙沙蔌蔌的响。
“唉!……哟!……”
桂蕊悲痛地叹了一息,忽惶地把剥下来的枯蔗叶集起来,要捆成一块儿。她的面庞,虽很不似这外国种的蜡蔗那般的青黄色,但她的双手,已是憔悴到非这直径一寸半的蔗茎之可比了。
“十五日了!”
桂蕊忽这样自言自语。
“……初七的下晡同吴伯伯被大人拿去……初八、初九……今儿是二十一了!唉,整个两礼拜了!”
桂蕊的泪珠儿从颊上滴落在蔗园的土块上。然而这土块因几天来的干旱,完全干燥,所以她的几滴泪珠儿,只是留下了几个小小的痕迹而已。
“我们的或者要迟慢二十日,蔗叶不可剥得过光。”
“哟,这是因为你没有下了豆粕的缘故哩!”
“豆粕?哪里有甚么豆粕。因为,哈哈,因为你要耳环,要甚么……所以……”
文能半揶揄的这样回答桂蕊。桂蕊娇然地,故意把圆形丰腻的面庞背着文能说:
“呵呵,讨厌的。你甚么时候曾给了我耳环呢?”
她装像很不愿似的。
“哈哈……枉屈枉屈。”
文能一面这样说,一面拭汗。
青春——贫的、穷的、贱的也有一时的青春,虽是很短,虽是很微,可是他们时常因有这一时的青春,得有一时忘掉了劳动的痛苦,粗衣淡饭的无聊无味。
两礼拜前他俩在这蔗园里的说笑情景,历历地浮出桂蕊的眼前。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难道我们永远应该做牛做马吗!不、不、决不!好,看他们耀武扬威到甚么时候啊!”
文能打进入篱笆门,就愤愤地这样说。
“坚强是不先定了价钱吗?”桂蕊不安地这样问。
“哼,坚强是要先刈甘蔗,坚强是要先刈!而且来了几多的……软土深掘。是哪,软土深掘。”
文能拿出石麟烟包和卷烟的纸,卷了一支烟。可是他只抽了一口,就把那支烟掷在地上,一缕的烟,轻轻地升上这土角屋的屋顶,似从茅草的隙间漏出屋外。
“吴伯伯没有和会社商量商量了吗?我们实在是穷的了不得的……”
“商量?商量甚么!唉!”
文能吐出一个息。
“呵!是,今儿母亲有爽快些没有?”
“今儿早起啜了些泔糜。……又对我说要叫你不要闹事,又是说自从你的父亲死后,是怎样的克勤克俭。幸得你长成到今年二十四,又得赎得一二甲田……万事皆是命运,皆是前注的……
“命运?闹事?……唉!闹甚么事!……是,阿财再有来说甚么?”
他的较浓黑的眉尖一锁,这样说。
“八点左右来的,说至迟也要在本月初,付他应用。”
文能低头了一会。
“我去吴伯伯的那儿走一趟吧……”
“咦,用午饭!饭已……”
“不要。”
文能跑出门,跑了好几步,又跑回吩咐桂蕊说:
“对母亲要较仔细奉待……”

四周已是暮色苍然了。抱流在这蔗园东南边的坝仔溪的潺潺水声,鲜明地流入人们的耳朵。
桂蕊负着一捆的枯蔗叶,疲倦地向归途走去。
“命,命,命运!”
“前注的,是前注的!”
但是她又再这样思想:
“……可真是命运吗?”
然而结局她也只是归于命运了。
路旁初秋的虫们的歌唱,随着天上繁星的闪烁而愈急
1926年9月18日于东京
(选自《中国现代微型小说选》)
[注]①下晡:下午。 ②大人:日据时代台湾同胞对警察的称呼。③软土深掘:台湾谚语,强欺弱,得寸进尺。④土角屋:土块砌成的房屋。⑤会社:是指日据时代日本在台湾设立的经济掠夺组织“制糖会社”。⑥ 泔糜:稀饭。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初秋时节蔗园夕照图景,渲染出阴郁、黯淡、萧瑟的氛围,衬托出桂蕊悲痛、惶然的心绪。
B.第一部分写桂蕊独自在黄昏的蔗园里劳作,通过她的“自言自语”交代了她丈夫同吴伯伯被抓的消息,设置了悬念。
C.第二部分画线处转述母亲的话语,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善良隐忍、勤俭持家,具有宿命思想的底层妇女。
D.第三部分描写桂蕊“疲倦地向归途走去”时的心理活动,表明她对“命运前注”的否定和要与邪恶抗争的坚定信念。

E.这篇小说的主体情节在桂蕊的回忆中展开,全文都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中的“文能”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写道:“路旁初秋的虫们的歌唱,随着天上繁星的闪烁而愈急。”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试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主题意蕴三个角度分别加以探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②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故“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言园景虚胜实,论文学亦极尽空灵。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产生不尽之景,觥筹交错,迷离难分,情景交融的中国造园手法。《文心雕龙》所谓“为情而造文”,我说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
③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此有名可征者。还有额虽未名,但实际功能与有额者相同。所以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成为中国游园的一种特殊方式。历史上的清代北京恰园与南京随园的雅集盛况后人传为佳话,留下了不少名篇。至于游者漫兴之作,那真太多了,随园以投赠之诗,张贴而成诗廊。
④中国园林必置顾曲之处,临水池馆则为其地。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网师园濯缨水阁尽人皆知者。当时俞振飞先生与其尊人粟庐老人客张氏补园(补园为今拙政园西部),与吴中曲友顾曲于此,小演于此,曲与园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戏具书卷气,其功力实得之文学与园林深也。其尊人墨迹属题于我,知我解意也。
⑤造园言“得体”,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学。文贵有体,园亦如是。“得体”二字,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因此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恰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设造园者无诗文基础,则人之灵感又自何来。文体不能混杂,诗词歌赋各据不同情感而成之,决不能以小令引慢为长歌。何种感情,何种内容,成何种文体,皆有其独立性。故郊园、市园、平地园、小麓园,各有其体。亭台楼阁,安排布局,皆须恰如其份。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如做文章一样,不讥为“不成体统”了。
(节选自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注]①顾曲:欣赏音乐、戏曲。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讲究以诗文造园,这是它在世界上别具一格的重要原因。
B.以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这一点与诗文相似。
C.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是中国游园的特殊方式,因此园成必有书斋、吟馆。
D.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造园者只要具备深厚的诗文基础,就能得体造园。

请指出第⑤自然段画线语句所要阐述的观点,并说明它所运用的论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从哪些方面来论述造园与作诗文道理相通?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①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②还在大学时,谷超豪就因才华出众,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在这两门课程中,谷超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惊人的观察力。
③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被谷超豪亲昵地称之为“金三角”。 为了挖掘这些“金子”,他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在结婚时就约定,把日常生活做成一道减法题。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夫妻俩剩下的便是埋头于桌案,寻找数字里的乾坤。直到80多岁,谷老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肖盖曾这样形容他的工作风格:“独特、高雅、深入、多变。”谷超豪对偏微分方程发展趋势的预见,不仅为以后国际上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主流所证实,而且指引和带领一批学生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道路。他的学生洪家兴院士打了个比方:“他带队找到一条通往金矿的路后,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开掘,自己则带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④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枯燥的数字化为妙趣横生的神奇诗意。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联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⑤除了借诗叙事抒怀之外,诗歌还是谷超豪献给妻子的一朵特别的玫瑰。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院士,他特做一首贺诗: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⑥“古典文学与数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萌芽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谷超豪认为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炼出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⑦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⑧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这些独到的的识见与情怀,让他洞见了科学的秘密。而他的学生之所以很难全面超越他,是不是跟这有关呢?可惜,谷超豪已无法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了。
⑨谷超豪呕心沥血创办的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60多年数学生涯,谷超豪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当中,已有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⑩2012年6月24日1时8分,谷老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表达了谷超豪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极度喜爱。
B.第③段作者用“最简洁的生活程序”这一语句,准确地表达了谷超豪和胡和生这对科学家伉俪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C.谷超豪找到“金矿”后,就让给年轻人去开掘。肖盖院士就特别欣赏他这种“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
D.谷超豪是一个特别有情调的人,正因为这种绝无仅有的科学家的浪漫气质,使他鹤立于其他科学家之上。

E.文章既介绍了谷超豪数学研究的重点,又突出了他的诗歌情结,塑造了一个勤奋、执着而又浪漫的科学家形象。
文章开头说“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谷超豪的“不安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谷超豪的数学研究道路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棵奇怪的树
谢宗玉
①在瑶村,棕树算得上是最特立独行的了。
②每一棵棕树都瘦瘦的站得很直。一根主杆上去,千手佛般的叶子全聚在树冠。每一柄叶子都宽宽阔阔的,砍下来,稍稍修剪,便是一柄蒲扇。棕树的样子很像一枝擎立的阔荷,按理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
③春天黯雨夹着东风,夏季暴雨夹着南风,瑶村所有的植物,都在风雨中哆嗦颤抖。风雨过后,几乎没有哪种植物不丢枝弃叶,伤痕累累,有些甚至夭折了。唯独棕树没事一般,再大的风雨,也伤不到它。它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连弯一下腰都不肯。
④瑶村的棕树一出生,就像忍者一般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一出生,就像有某种神秘的使命在等待它们。它们的姿态就是一副修心炼性的姿态,这种修炼还不是无为无不为的那种,而是带有极为坚忍的色彩,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躺寒床卧草绳,连睡觉的时候也不忘修炼。这实在与南方的植物泾渭分明!
⑤南方的植物都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姿态存活,样子多是蔓蔓枝枝、松松垮垮的,风雨旱雪都可以改变它们生长的样式。譬如说吧,天旱的时候,好些南方植物萎萎缩缩的,像个落难的叫花子,一旦雨水充足了,一个个又昂扬得像个暴发户,枝那个粗呀,叶那个肥呀,好像把能吃的养料水分全吃进去了,像城里的胖娃,典型的饮食无度、暴殄天物。
⑥棕树的生长就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它们永远是精瘦精瘦的,它们的生命似乎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经受某种磨难。就连它们的叶子也一片都不旁逸,全是围绕主心生长,一副保驾护航的模样。纱网似的叶柄把主杆像缠足般地紧紧包扎,留给主心的只有一片小小蓝天,所以主心只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蓝天攀上去。棕树也许就是因为怕受南方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的影响,才会在一开始就让佛手般的叶子把自己圈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⑦修炼的棕树在忘我的境界里幻度一生,甚至都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它没有年轮。当农人每年把棕树的叶柄剥下来做蓑衣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一圈圈伤痕,才是棕树的年龄,也是它的修炼进度。据说练内功的武士一般以九重为最高。棕树呢,棕树的最高境界是几重?蓝天浩渺,如果想抵达宇宙,棕树的最高境界便是无穷了。棕树的心气实在是太高了。
⑧棕树的确是瑶村长得最高的树木之一。棕树把自己送入高高的天空,围绕主心的那一簇阔叶,就如悬在半空的楼阁,让瑶村的孩子们心生羡慕。悬在那么高的地方生活,想必别是一番滋味,在陆地上行走的我们当然无法领略。瑶村每天的第一缕天风,每一片阳光,第一颗雨,第一滴露,都是先由棕树品尝,然后才是其他万物。
⑨其实棕树的根基并不好,棕树的每条根都长不到拇指那般粗,这要在年年飓风横扫的瑶村生存是多么艰难。为了弥补根太细的不足,棕树长出无数的根来,并且每一条根都往土地的纵深处扎,就像叶心向着蓝天生长那样,都是一副锲而不舍的架势。所以飓风来时,其他粗枝大叶暴发户般模样的树木也许会被连根拔起,站稳了脚跟的棕树却安然无恙。
⑩我生长于瑶村,我一直认为,瑶村那些花花草草的日子太惬意了,棕树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学不来的。如果我要做一棵树,我就随便做瑶村的其他什么树好了,就不要做棕树。瑶村的第一片阳光、第一滴雨水就由它品尝好了,我甘愿睡个懒觉,迟迟起来,承受瑶村的第N缕阳光,第N瓢雨水。
⑪而现在,城里的生活,让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被包扎的感觉,我对周围喧嚣的人和事常常失去兴致。我想重回瑶村,但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我只能紧闭家门,在一页一页的书卷中幻度光阴。一不小心,我就过成瑶村棕树的生活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②段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表达出作者对棕树没有表现出女子妩媚的一丝遗憾。
B.叠词“宽宽阔阔、蔓蔓枝枝、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富韵味,又表现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赞颂之情。
C.文章⑧段和⑨段分别从长得高、扎得深的特点来赞扬棕树:长得高,所以能第一时间享受美好事物;扎得深,所以能在飓风中巍然挺立。
D.⑩段“学不来”“不要做棕树” 等词句,说明了棕树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是一般人比较难达到的,它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E.文章融叙事、抒情等为一体,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让个人情思与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文章⑤⑥段把南方植物和瑶村棕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