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戈12—14题。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
.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
C.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
.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
B.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
D.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B 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C 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D 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风说:在这里,在万里无垠的长空。是我,把春天驮负而来,让春的气息撒满环宇。鸟儿,在我怀中纵情歌唱,满舞翩跹。多情的云,为春天绣出绚丽的衣裳。
春天在哪里?
山说:在这里,在这连绵起伏的岗峦。是我,把春天挽留,让春的色彩遍染大地。万树千花呢喃低吟,潺潺的流水,为春天编织闪光的银练。
春天在哪里?
海说:在这里,在辽阔广袤的波域。是我,把春天簇拥紧抱,让春的旋律震荡浪涛,你看那金色的沙滩,玩耍的人们开怀嬉戏,无忧的潮阵,为春天鸣奏蓝色交响曲。
春天在哪里?
心说:在这里,在平和愉快的心房。是我,敞开双肩,迎接春天怡然来往。啊,春天,你曾来过,又不辞而去。这回,我终于想到了留住你办法,你别再想离去!
1、文章描写了风、山、海、心四幅画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在《春》中描绘的几幅画,它们依次是、、、和迎春图。
2、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来歌咏春天,主要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答:
3、春天无处不在:在天空、在山岗、在海域,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请模仿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文字的补写。
春天在哪里?
孩子说:在这里,在小伙伴花样百出的游戏中。
说:在这里,
说:在这里,
橡树和芦苇
一天夜里,一场可怕的风暴刮过森林。许多树被吹倒了,到处是树枝。一棵长在河边的橡树被刮倒在水里,顺流而下。
橡树在河中漂流的时候,发现两岸依然长满芦苇,觉得很奇怪。
“你们是怎么设法活下来的?”橡树问道,“你们看上去那么纤细而脆弱,而我,一棵大树,却快要死了。”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芦苇细声细气地说,“你和风暴进行搏斗,所以你被摧毁了。我们为它让路,对最轻微的风也屈身相让,所以我们得救了。
1、橡树为什么被摧毁?而芦苇因什么而安然无恙?
答:
2、你所理解到的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答:
3、读完这个寓言,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答:
寄居蟹的启示
①布迪兹是西班牙的一位富翁,1986年被摩洛哥王室授予“哈桑国王勋章”,因为他曾连续10年捐款给他的故乡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②对这么一项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据说布迪兹没有接受。其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对王室不满;有的说,他认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勋章。直到前不久,摩洛哥《先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布迪兹,人们才从布迪兹口中得知真正的原因。他是这么说的:有一次,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兰湾的一栋别墅里。晚上,我到海滨散步。一不小心,踏进了沙滩上的水洼里,伴随着溅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纷纷窜动起来。它们或爬入石缝中,或钻进沙子里,我随手抓紧了一只。回到住地,当地人告诉我,这种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边的浅水里,但是,如果它们爬进大海,也会长得如盘子那么大。我非常不解,问:“它为什么不爬进大海里?”当地人摇了摇头。
③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蟹有一种安贫乐道①的习性,它们之所以寄居在远离大海的浅水洼里,是因为每次涨潮都能给它们带来点儿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都会赖着不返回大海。由于浅水洼的食物时断时续,它们的生活总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因此这种蟹很难长大。但是一遇到枯水期或一连几个星期潮水涨不到它们寄居的水洼,它们也会不辞辛苦地爬向大海,最终长成一只盘子大小的螃蟹。
④这种蟹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救济我故乡的索里曼人。就在我做出决定的时候,恰好接到要授予我勋章的王室来函。大家都知道,最后我没有接受。
⑤1997年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摩洛哥《先知报》全文刊登了对布迪兹的采访,一场误会消除了,但一个引人思索的话题却产生了——救济是不是真的能帮助穷人?最后的结论是,对穷人施以经常性的物质救济,只能给他们造成永久的贫穷。
注:①安贫乐道: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的准则。
1、你认为“这种蟹叫寄居蟹”是因为它
。
2、文中的西班牙富翁为什么没有接受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接受“哈桑国王勋章”?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说“一场误会消除了”,这场“误会”指的是什么?
答:
4、这篇短文,能相起你的什么联想吗?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人类与技术环境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变革发展演变 B﹒变革演变发展 C﹒发展变革演变 D﹒演变变革发展
2、本文通过 和人脑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 ,
否定的是 。
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利息
某校某年级某班一差生在期中考试时,语文只得了59分。差生十分着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
怎么办呢?差生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请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
老师思忖了大约有一分钟。说:“我可以把你的成绩改为60分。”差生一听,高兴极了,但老师接着说:“不过,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东西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分还10分,期终考试,我会从你的考分中扣下10分,你愿意吗?”差生迟疑了一下,终于答应了。
期终考试,差生语文得81分,老师扣下10分,净剩71分。
想想看,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高利贷者,又有哪一个能和、敢和我们的这位老师比胆略、比效益呢?
1、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和,还暗写了另一个人物,从文中“”这个句子可以看出。
2、写出差生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
3、发挥你的联想,把老师“思忖”时和差生“迟疑”时的心理活动加以描绘。
老师想:
差生想:
4、文章作者对老师的做法持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