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来的,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这要,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他们就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首句“管理”一词的实际含义是( )
A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 B保管和料理
C照管并约束 D压迫和剥削画线的句子中,“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什么说法?为什么说这种劳动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选出对第一句中“饲养”一词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拟人 | B.拟物 | C.比喻 | D.双关 |
选出对本段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
“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中的“与”和下边哪个短语中的“与”意思相同?( )
A.与人为善 | B.与人方便 | C.与虎谋皮 | D.与世长辞 |
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罪行。 |
B.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状况。 |
C.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
D.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样的、令人战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支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濛濛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挂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出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汗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正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线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文章开头写“黄昏时听音乐”的情景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电离层与天气预报
地球最底层大气是“对流层”。对流层是指从地面开始,到离地面10~12公里高处的这层大气。在对流层中,集中了地球大气总量的绝大部分和几乎全部水气。所以云雾、降水、下雪、彩虹等天气现象,才发生在对流层。
然而,一个全新的、由“电离层”影响造成的天气问题又渐渐浮出水面,人类不得不关注地球大气的更高层次——“电离层”的变化。原来,在距离地面80~1000公里高处的大气,是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的,科学家称这层大气为电离层。对短波无线电讯号来说,电离层中不仅充满带电离子,而且像一面高悬天上、能反射无线电波的大镜子。由于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袭击,电离层中的电磁分布经常发生变化。虽说电离层的扰动,与地球上刮风下雨无关。但是它干扰人造卫星、飞机上的电子设备。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电脑的集成度、灵敏度、功能均越来越高,体积却越来越微型化,这就给电脑中的开关电路带来更多不确定的风险,有可能在外界干扰下出现信号误码或信号中断。例如,太阳在1994 年的一次喷发中,加拿大“阿尼克”卫星上的通讯电路,就被高能粒子击穿报废。2003年,国外一台投票表决机出问题,它为某参选代表多记了4096张票。后经调查显示,表决机上一个电子开关遭宇宙射线袭击,出现切换故障,结果多记了4096张票,4096正好是2的12 次幂。
电离层的扰动,还可能造成短波无线电通讯,甚至电力传输中断的事故。在2003年发生的那次剧烈太阳风暴中,瑞典的输变电线路在强电磁干扰下断路,数以千计的家庭陷入黑暗。
这些事过去闻所未闻。今天不同了,电脑部件日趋微型化,任何电子设备都可能成为宇宙射线的牺牲品。在宇宙射线轰击下,心脏起搏器、高速列车、ABS 防爆制动系统的芯片均存在失灵风险。所以电离层“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现在,美国科学家正引入一种新的气候预报体系,对距离地面80公里以上的电离层实行监控,为航班飞行、无线通讯等提供早期预警。与对流层进行的天气预报完全不同,电离层气候预报主要关注距离地面80至1000公里处的电离层中电磁变化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乔纳森•迈克拉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展开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一种叫电离气流成像仪的装置,捕捉大气层中一种叫“气辉”的微弱冷光的变化情况,从而提前对电离层扰动做出判断。“气辉”是地球大气放射的微弱冷光,它随电离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迈克拉等人通过设在智利的电离气流成像仪,拍摄天空中“气辉”留下的痕迹,从而作出预报。
迈克拉教授说,他们希望制作出和常规天气预报一样效果的动态云图,供电视台或互联网用户使用。他们每天都通过互联网上传数据,及时更新。目前,这种预报方式还相当初级,只能预报一两个小时内的变化情况,这相当于50年前的天气预报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准确的预报电离层状况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家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下列对“电离层”有关情况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电离层”是在对流层以上,距地面80~1000公里高处的大气层。 |
B.“电离层”中充满了带电离子,且能反射无线电波。 |
C.“电离层”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几乎不带水汽。 |
D.“电离层”中的电磁由于受宇宙辐射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和扰动。 |
下列有关电离层影响造成的天气问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降水、下雪、刮风,与电离层的扰动无关。 |
B.电离层影响天气的问题,国外早已开始关注和研究。 |
C.电离层扰动会给越来越微型化的电脑带来信号误码或信号中断的问题。 |
D.2003年瑞典的输变电线路在强电磁干扰下断路,根本原因就是电离层扰动。 |
下列对电离层“天气预报”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离层气候预报关注的是距地面80公里至1000公里处的电离层中电离子的变化情况。 |
B.“气辉”是地球大气放射的一种微弱的冷光,科学家们通过捕捉它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电离层的扰动。 |
C.与对流层天气预报完全不同,电离层天气预报主要是为航班飞行、无线通讯等提供早期预警。 |
D.科学家迈克拉等人通过电离气流成像仪,已找到了电离层中“气辉”留下的痕迹,开始做出预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丰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选自《福建文学》2009年第五期,有删节)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
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
在文章第六段,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你认为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了他的哪些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带来的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下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
B.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
C.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
D.发展低碳经济要将大气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
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低碳经济概念形成和提出背景的一项是()
A.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
B.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保持较高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生产和消费高碳能源。 |
C.发展低碳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D.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 |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低碳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
B.如果要实现人们在消耗同样能源、排放同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和生活水平都不降低的目标,就必须抓好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 |
C.随着低碳经济的实施,人们的能源消耗结构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太阳能将最终占据能源的主要地位,化石能源必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
D.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只有走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之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
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