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组织历史专题图片展览,下列四幅图片在同一橱窗展出。请你选择最合适的专题名称
A.人文主义与经济发展 | B.跟随新航路开辟的轨迹 |
C.人和世界的发现 | D.人类世界,天主教的天地 |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 | 不事生产 | B. | 不尊儒术 | C. | 不敬宗族 | D. | 不纳租税 |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 | 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
B. | 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
C. | 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
D. | 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 | 抗日战争时期 | B. | 解放战争时期 | C. | 抗美援朝时期 | D. | 大跃进时期 |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
B. |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
C. |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
D. |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 |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C. |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 D. |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