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 彘:是指猪。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妻适市来 适:到;往
B 妻止之曰 止:制止;劝阻
C 特与婴儿戏耳 特:只是
D 顾反为女杀彘 反:反而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
A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匪女之为美
B 今子欺之 其家逼之
C 为诗云尔 顾反为女杀彘
D 其家逼之 子而不信其母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
A文段(一)交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婚姻不幸经过以及殉情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人们这篇《孔雀东南飞》的由来。
B文段(二)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要孩子跟自己去集市,对儿子说:“我从街上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C曾子等妻子从街上回来,便准备把猪抓来杀给儿子吃。
D曾子认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也就是说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和老师(学者)那里学来,需要父母和学者们的教导。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⑴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译文:
⑵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子①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①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注:①公子:信陵君,魏公子无忌。②夫人,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 |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盈:满
B不以官属礼之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谢:拜谢
D除武都郡丞除:授官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2)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
B.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A.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
B.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
C.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 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
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告诉 |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
C.马为之避易避易:不容易 |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退无所止② 某所,而母立于兹 |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①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 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
C.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 |
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卒:突然 |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轻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