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能捉得住他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沙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地太久了。
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跳动。
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贱,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的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
“ 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地太久了”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此外《灵宝经》还记载某国大旱,一个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这是用啸来求雨。葛洪的《神仙传》也曾记载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众客震惊”。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魏晋以后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颧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魅力。如《晋书•阮籍传》说他在苏门山遇见后来被称为“仙君”的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不过,啸声中确乎没有歌词,不能把吹口哨说成是无词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说成是无词之歌一样。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根据文意,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可以用来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B.魏晋名士首倡“啸”,他们常常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时甚至是登高临远之际且吟且啸。
C.啸声没有歌词,但相当优美,带有旋律且具有音乐性。因其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为唱歌。
D.魏晋时期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随声感叹,而是有音乐性且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质。

下列不属于表现“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B.阮籍遇见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C.《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D.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啸”在早期是妇女抒发胸中忧怨郁闷之气的途径,也有巫术的神秘色彩,后来进入文人圈后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
B.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可以证明,“啸”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C.孙登没有回应阮籍的“商略”,却回应了他的“啸”,可见孙登也是一个“啸”的高手,且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D.“啸”的风俗因为后世的学者文人逐渐热衷于义理功业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会“啸”,“啸”最终沦为艺人的表演技巧。长时问的隔膜,使现代人已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王淼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在《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中指出:“如果你想建一座建筑,而不是仅仅盖一座楼,那么你可以有三个选择:雇用一个建筑师,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无疑太高了;而“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豪•鲍克斯教授给出的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决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我觉得与其说豪•鲍克斯教授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不仅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你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
豪•鲍克斯教授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豪•鲍克斯教授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下列分析与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
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都与思想家、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
C.真正的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而真正的建筑师的缺少则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丑。
D.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不但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让公众精通建筑。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建筑与建筑物内涵不同,前者具备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和住宅或政府之需,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相差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
C.城市中的大多数住房只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又能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
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建筑并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

根据文意,下列对“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的必要性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B.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师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
C.建筑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因为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建筑物的功用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
D.应该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音入密
桂亮
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往往会使出一种叫作“传音入密”的功夫。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把这一神奇想象变为现实。他们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可以产生出一束极为狭窄的声波,使得只有特定的接受者才能听见。这种高度“定向”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来自你面前,而事实上很可能是从几百米之外发出来的。这种名为“声音聚光灯”的技术,是目前颇为有前景的声音传播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发送出一束大约数英尺的“音柱”(就好象手电筒发出的光柱一样),只有在“音柱”正前方的人才可以听到。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约瑟夫•庞培。这项技术的第一批示范技术系统分别被安装在东京主题公园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里。游客们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和这个展览品有关的声音,而不会被其他声音搞得心烦意乱。“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可以发出大小随意的声束。
“声音聚光灯”把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信号。高频率声波非常容易聚集,可以和光波一样便于控制,而那些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则会四下扩散;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衰减得慢,可以发送到更远的地方。超声波发出后会和空气压力相互作用,还原出可以听到的声音。空气压力的“非线性”效应对声波信号的改变有一定规律,找到这种规律,是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
庞培的另一项发明也相当厉害,那就是美国技术公司的“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它的原理和“声音聚光灯”类似,也是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布莱克斯多克教授体验了这种技术的效果后,说道:“我听到了一个来自100米之外的声音,非常清晰,但是当我往旁边挪了几步之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玩意简直是太神奇了。”美国技术公司总裁说,他们从2002年2月开始,正式大批量生产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的芯片。前不久,他们和美国军方签署了一个协议,准备将这一技术用于未来战争:心理战。这一技术可以扰乱敌人的判断力,让他们以为有什么东西就在附近。型号比较小的声波发送器完全可以让敌方无法察觉,而幽灵一般的声音足以令神志清醒的士兵也精神错乱。
庞培对军方的做法不满意,他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U2乐队的波诺说,准备在U2世界巡回演唱会上用上它。
《知识窗》2002年6月
对武侠小说中的“传音入密”“这一神奇想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武林高手对特定的对象说话,而他人却完全听不见。
B.来自很远地方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来自很近地地方。
C.通过武功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把信号传给特定对象。
D.能够发出特殊的声音,使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两个技术系统,都可以使声波传播到比普通声波更远的地方。
B.“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工作原理类似: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再转换出声波信号。
C.庞培找到了空气压力对超声波信号转换成为声波信号的作用的规律,使“声音聚光灯”技术获得了成功。
D.“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被广泛运用到科学、艺术、军事等各方面,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其他声音不能进入超声波传播的区域,所以游客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有关的展览品声音。
B.“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发出的“声柱”大小不同,因而可以听到声音的范围也大小不同。
C.超声波转换出的声音不会四下扩散,所以布莱克斯多克教授往旁边挪了几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D.庞培对军方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而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这充分表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钟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
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
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988年,一位爱好飞蛾的美国医生,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论述了夜晚的灯光是如何影响飞蛾的。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但在当时,这也是一篇最明确地指出人造光会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文章,一些针对人造光与动物关系的研究由此产生了。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城市的灯光曾造成刚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迷路,使一些小海龟忽然爬向错误的方向,引导小海龟踏上了死亡之途。在很多场合下,即使动物们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它们也难以摆脱光污染的伤害,城区里的灯光会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科学家们称这种情形为天空赤热。
最早指出天空赤热危害的是天文学家,因为这种光现象极大阴碍了他们对星空的观测。佛罗里达的科学家迈克尔•萨曼认为,钠灯也许可以成为城市的新光源。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天文观测时,这种光波对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也不会造成伤害。萨曼说,海龟也许根本看不见的钠灯,即使看见了,这种频率的光波也不会对它们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然而,钠灯并不是万用良方。对于有些动物而言,钠灯的黄色光波和其他灯光的光波并无差异,有时甚至比传统的灯光显得更糟。突然暴露于灯光中的青蛙会延缓它们的进食和生殖行为,在黄光和红光下,火蜥蜴甚至无法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灯光的照射使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夜间的活动量减少,其后果就是减少了这些无脊椎动物对藻类的消耗,造成藻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灯光还可能对鸟类的磁场定位系统造成扰乱,使这些鸟儿时常迷失在电视塔的附近。灯光可以削弱飞蛾的防御反应,使飞蛾在遇到危险时失去逃跑能力。
即使是那些有能力适应人造光的动物,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付出生物学的代价:某些异常的品质受到奖赏,而在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它们却变得不适应了。从逻辑上说,这样的进化选择将导致动物渐渐适应永恒的光照环境,并进化一些新的品质,它明显不同于在黑暗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假若让正常状态下和非正常状态下的这种动物交配繁衍,那将给这种动物带来灭绝的危险。
也许,我们的确到了找回那片失落星空的时候了。
节选自《科技新知》
下列对天空赤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天空赤热是能够伤害到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的动物的一种光污染现象
B.天空赤热是人造光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进而对动物和
星空观测等产生危害的一种光污染情形。
C.天空赤热是一种由天文学家最早指出的极大地妨碍星空观测的光现象。
D.天空赤热是一种连暂时能适应人造光的动物都难逃其害的光污染情形。

不属于迈克尔•萨曼将钠灯视为城市的新光源的理由的一项是()

A.传统的灯光会对动物和天文观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B.钠灯释放的特殊的黄色光波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
C.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不会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造成伤害
D.钠灯的光波不会对海龟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下列有关光污染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光污染的研究是从1988年开始的。
B.人造光既减少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活动量,又造成水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
C.鸟类时常迷失在电视塔附近,可能是因为灯光扰乱了它们的磁场定位系统。
D.灯光可以使飞蛾丧失防御能力,在遇到危险时不知道逃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