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文献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独立宣言》 |
C.拿破仑《民法典》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30年代,为治理沙尘暴,美国招募250多万贫困青年从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活动,建成了2亿多株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美国政府的政策中与这一措施相关的是
A.以工代赈 | B.整顿金融 |
C.复兴工业 | D.制定经济计划 |
列宁说:“能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小农恢复贸易自由、资本主义自由而不至于因此破坏无产阶级政权的根基呢?……能够,因为问题在于掌握分寸。”这一认识
A.促进了苏维埃体制的建立 |
B.推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C.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
D.主张推行农业集体化 |
在柏拉图眼中,现实中的城邦实际上不是单一的城邦,而总是至少包含了两个城邦,一个穷人的城邦,一个富人的城邦。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雅典城邦已在事实上分裂 |
B.穷人和富人分别指奴隶和公民 |
C.存在两个城邦是为了实现轮番而治 |
D.雅典公民中存在尖锐对立 |
1928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提出实行保护贸易,包括:制定奖励出口产品办法;统一对外贸易;在通商口岸设局管理等。下列对这一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B.受罗斯福新政的启发 |
C.利于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实现了主权独立 |
宋朝以前,朝廷内部注重政治的庙堂史学占据主流。宋以后,庙堂史学开始进入民间,有了许多对民间生活的记录。这一变化的推动力是
A.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 B.统治者推崇文治 |
C.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削弱 | D.理学兴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