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是指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规模的佛教建筑。下图为我国三大石窟分布及开凿年份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敦煌石窟位于 ( )
A.新疆 | B.内蒙古 | C.甘肃 | D.青海 |
三大石窟的分布图可以反映出 ( )
A.佛教仅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 B.佛教都分布在我国的山区 |
C.佛教可能的传播方向和兴盛时期 | D.佛教都分布在汉族人口集中地区 |
当中原文化在敦煌扎根成长的同时,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今天敦煌莫高窟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壁画、雕塑构成了人类学的一部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这表明该文化扩散为
( )
A.传染扩散 | B.等级扩散 | C.迁移扩散 | D.刺激扩散 |
敦煌石窟作为佛教文化景观,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这反映了 ( )
A.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
B.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
C.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
D.文化景观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
下图是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A.水平挤压运动 | B.水平张裂运动 |
C.岩浆活动 | D.变质作用 |
该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A.侵蚀作用 | B.内力作用 |
C.外力作用 | D.内、外力共同作用 |
实地调查发现,图中甲地植被比乙地更加茂密,则该地区可能在
A.我国东部 | B.欧洲西部 |
C.中南半岛 | D.巴尔干半岛 |
下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完成下列各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线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河岸 |
B.河岸的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
C.甲乙丙三处,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
D.甲乙丙三处,乙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
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不可能是
A.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
B.防御洪涝,人工修堤 |
C.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
D.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遥感发现,近年来图中乙湖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乙湖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 B.地壳抬升 |
C.入湖河水减少 | D.人工围堰 |
观测发现,乙湖沿岸终年昼夜风向相反,若游客在①处疗养,夜晚最可能的风向是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东南风 |
读南亚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图和该地区某城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气候资料所示城市最可能是
A.卡拉奇 | B.班加罗尔 |
C.加尔各答 | D.孟买 |
该城市所在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 B.热带荒漠带 |
C.热带草原带 |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导致该城市各月份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昼夜长短 | B.海拔高度 |
C.正午太阳高度 | D.天气状况 |
径流系数,是指某一时期的地表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读上图,回答11题。
11.调查发现图中的A处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径流系数增大,下渗也增大
②A处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③A处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④A处径流系数增大,使当地气候将变得更加湿润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