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摘自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自《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古希腊雕塑艺术以服务于宗教为主要目的,为神庙作建筑装饰,制作安置于庙宇中用于祭拜的雕像。它通常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被保存下来。……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艺术家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但在诸神雕塑上有怎样的突出特点?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什么?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 (4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
(4)结合孟德斯鸠生活时代欧洲社会的主要变化,说明启蒙思想家们能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人本主义之精神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大历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指出人物A、B、C分别是谁?A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C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扩展”与“延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政治观点?产生这种思想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15分)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么?
(3)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并分析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
(4)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上有何重大发展?
(5)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2、并不是恨满洲之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
——《 孙中山选集》
材料3、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材料4、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4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局限性。
(2)材料3中所体现的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些革命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