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古希腊雕塑艺术以服务于宗教为主要目的,为神庙作建筑装饰,制作安置于庙宇中用于祭拜的雕像。它通常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被保存下来。……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艺术家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但在诸神雕塑上有怎样的突出特点?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什么?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 (4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
(4)结合孟德斯鸠生活时代欧洲社会的主要变化,说明启蒙思想家们能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原因。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图2为云南茶马古道路线图。比较图1、2和图3、4,提炼两项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
(1)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有何变化?
材料二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皇《终战诏书》的影响。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与图2相比在国家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之处。 简析图4与图3所示政体的本质区别。
材料二
材料三 (1948年)3月29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会议法定代表总额为3045人,共选出代表296 1人,总计报到代表2878人。本次国大的惟一任务是选举总统与副总统,但是国民党籍代表总嫌国大的权力过小,亟思有所修正,在国大开幕后,他们首先动议修改国大“议事规则”,增加了国大“得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检讨国是,并得提出质询建议”的规定。为此,国大连续多日听取国民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施政报告,并进行质询。
4月18日,国大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遇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或由立法院咨请总统宣告之。”
(2)归纳材料二中政权构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第一届国民大会作简要评价。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材料四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
发起人 |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
政治派别 |
国民党 |
宋教仁 |
392 |
革命派 |
共和党 |
黎元洪 |
176 |
旧官僚 |
统一党 |
程德全 |
24 |
旧官僚 |
民主党 |
汤化龙 |
24 |
立宪派 |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4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