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①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②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③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④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⑤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⑥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⑦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暗 记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写着五个篆字: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的。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回回找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看就是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语句都是为下文写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这一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笛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只要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物理巨星爱因斯坦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1902 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4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馆领事给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言: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金。现在,评委会找到了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
爱因斯坦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幼年、青年时的爱因斯坦对孤独感到是厌恶、愤懑和痛苦。成年之后,他才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这是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著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1933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从此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轶闻趣事。人们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爱因斯坦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来说是多余的。
爱因斯坦有一件“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这件事说的是1940年8月在西拉法的推动下,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了原子武器,爱因斯坦在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的一封信上签了名。仅仅在事后,爱因斯坦就深感后悔,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德国战败之后,这种恐惧消除了,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西拉法写道:“到了1945年,我们就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而我们担心的却是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的国家。”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以便借助他向罗斯福呈递自己的备忘录——竭力预防对日本城市实行原子弹轰炸。爱因斯坦的信是发出去了,但并未到达收信人手中。爱因斯坦的沉痛不仅在于理性的成果被用于了非理性的好战和对人类的毁灭,还在于从事理性探讨的忘记了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正义。
(摘编自张武等《爱因斯坦》)
相关链接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邃的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摘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的7年里,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物理学研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达到了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
B.爱因斯坦一生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其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光电效应定律”,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C.在青年时代,孤独使爱因斯坦感到厌恶和痛苦;但成年之后,他爱上了孤独,并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其味无穷。 |
D.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原子武器,爱因斯坦组织一批科学家写信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但事后就后悔了。 |
E.二战后期,爱因斯坦反对美国政府对日本城市进行原子弹轰炸,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文中说,评委会找到了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的“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为什么说措辞是“聪明无比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爱因斯坦认为促进原子弹研制是“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而且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科学家参与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五行说”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是学说之一,中国人的色彩观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中国汉民族的“无色”审美观就是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对“五行”的正式解说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它们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色彩与方位相对应,四方加天地构成六色,合并成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合并后五色为:青、赤、白、黑、黄,即黑白加三原色。“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五行”与“五色”有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邹衍将五行与五色、五帝等的配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相联系,认为每个朝代均受到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颜色象征:黄帝的虞代为土德,色尚黄;夏代为木德,色尚青;商代为金德,色尚白;周代为火德,色尚赤;秦代为水德,色尚黑。秦之所以灭周是“水德胜火德”的结果。夏朝崇尚青色,祭祀就用青色的祭牲;商代崇尚白色,祭祀就用白色的祭牲;周代崇尚赤色,祭祀就选用赤色的祭牲。黑、白、赤三色成了夏、商、周三代选择纯毛色祭牲最显著的符号形态。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代表一定阶层的象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说明五色审美的色彩规范已经上升到“礼”的范畴,可见五色在先秦已经形成其初步含义。
黄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最早源于秦汉时期的五行色彩学说。五行色彩学认为,衍生出大自然的五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象征。其中,白色代表金、青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而黄色则代表了土。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讲道:土居中央为天之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金木水火虽各有职,不因土,方不立,……土者,五行之主也。”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的根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黄色也因为土的关系,而成为了中央皇权的代表。所以土的代表色——黄色,自然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黄色被视为皇权,在三国时期已现端倪。曹丕用“黄初”做他的年号,孙权把自己的年号称为“黄龙”。
黄色与帝王真正联系在一起还是从唐朝开始,那时黄色成为了皇帝工作服——黄袍的颜色。《礼记·月令》中记载,黄色是祭祀先祖时祭服的颜色,不过唐朝时皇帝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天天穿黄色,便禁止民间百姓穿着黄色衣服。王维给皇帝舞狮子的时候唯独选择了黄狮子,因严重侵犯了皇权而被贬官。
中国历代对红色也都比较重视。刘邦取代秦朝,就说自己是赤帝之子,得火德。所以后来的汉朝为火德,崇拜火鸟凤凰,尊凤凰鸟,尚赤色,汉朝的礼服旌旗等都用赤色。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比如说白居易,当时的官位是刺史,还不到五品,达不到用红色的地位,皇帝赐他叫“赐绯”,赐一个红颜色。平时我们所说的“红人”“大红大紫”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岳川《神秘的中国色》,有删改)下列有关“五行”“五色”及其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指水、火、木、金、土五种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对立统一。 |
B.“五色”是与四方、天地对应的颜色合并而成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即黑白加三原色。“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要早。 |
C.“五行”与“五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一一对应,白色、青色、黑色、红色分别对应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
D.“五行”和“五色”所具有的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每种颜色都象征一种“德性”, 颜色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等都是其内容。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邹衍认为每个朝代均受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一种颜色象征,不同朝代所崇尚的颜色也不同,朝代更替就是五行相克的结果。 |
B.夏、商、周祭祀用纯毛色祭牲,说明当时“正色”已受重视;西周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概念后,色彩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 |
C.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一定阶层的象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更是将色彩规范上升到了“礼”的范畴。 |
D.中国历代对红色也比较重视,如汉朝崇拜火鸟凤凰,礼服旌旗等用赤色;唐朝皇帝们经常“赐绯”,即赏赐给大臣红色衣服或红色物品。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之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黄色因为是土的代表色,渐渐从五色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尊贵的颜色。 |
B.曹丕用“黄初”做年号,孙权以“黄龙”为年号,都是因为看中了黄色在五色中的崇高地位,他们实际上已把黄色认作皇权的象征。 |
C.唐朝时,黄色正式成为皇家的专用服色,民间百姓禁穿黄色,甚至娱乐演出也不能使用,王维因选用黄色狮子而侵犯了皇权被贬官。 |
D.土的颜色为黄色,中华民族先祖黄帝崇尚黄色,《礼记》记载祭祀祖先时祭服的颜色为黄色,可见黄色被视为就是皇权的象征并不是偶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
林蔚 雅商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来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老神仙”。“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来自浙江农村的妇女。手术后五六天,吴孟超去查房。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又认真看了她的病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半晌没吭气。那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看样子,‘老爷子’准是又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果然,吴老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便问道:“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值班医生答道:“作为常规术后抗感染,现在大家都在用先锋6号,这个病人也就用了。”吴孟超一听就火了,大声说道:“现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不好好给人治病,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
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决不会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看清楚,他也决不会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每次手术结扎,他都是坚持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是这般精打细算,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曾劝他松松口,也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这样医院一年至少可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可是,吴孟超毫不松口,他说:“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
可就是这位医学泰斗,吴孟超一生中虽然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特别强调,为医之道,做人很关键,要善于做人。“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三是要做一个善于服务的人。”
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他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间。”
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医了,吴孟超依然不忘恩师裘法祖的谆谆教诲,表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因为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他对记者说:“肝胆外科的发展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也不是手术者一个人的功劳。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护士的功劳占百分之七十,医生只占百分之三十。”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天都会亲临“战场”,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做一名荷枪实弹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向肝癌发起歼灭战。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曾自嘲说“这可能是手术依赖症”了。
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人老了,力气也越来越少了。但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刀我还是要开的,前提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选自2013年第7期《人物周刊》,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孟超作为医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省钱,正如他的座右铭——“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
B.吴孟超反复强调,医生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使用便宜药,处处为患者考虑,精打细算,所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C.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吴孟超,虽已是名满天下的肝脏外科医生,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坚持事必躬亲,主刀动手术。 |
D.吴孟超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在他看来,善于做人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
E.吴孟超敢于挑战权威,鄙视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医生,他自己在医生的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作为医生,吴孟超的医者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吴孟超除了有做医生的仁心之外,还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