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体现了 ( )
A.人文主义 | B.自由主义 | C.理想主义 | D.个人主义 |
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
有人统计,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对宋代实行的这种高薪制,理解正确的是
A.保障了官员的廉政 |
B.容易助长奢侈之风 |
C.是造成宋代积弱的主要原因 |
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吴日法在《徽商便览》中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即聚族居之。以人口孽乳(注:生育)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材料说明
A.徽民较早有改变重农抑商的观念 | B.徽商足迹遍布全国 |
C.地理环境促使徽民走上经商之路 | D.徽商经济实力贫弱 |
东海县博物馆于l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l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集簿》是我国迄今首次发现的郡国向朝廷呈报的上计簿 |
B.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
C.《集簿》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
D.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