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
刺激部位 |
反应 |
|||
破坏前 |
破坏后 |
|||
左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 D.效应器 |
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
C.兴奋从①向③传递 | D.由①、③、④构成突触 |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
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 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K251所示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K251
A.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
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
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