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
①主张“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④ |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中国社科院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文指出:“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据此推断作者的观点是()
A.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B.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经济侵略 |
C.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
成立上海织布局的时候,李鸿章就规定:“查泰西通例,凡新创一业,为本国未有者,例得畀以若干年限。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李鸿章这样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 |
C.防止外商势力的扩大 | D.促进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百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C.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 D.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