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为儒。幼孤,祖母携育于外氏,奉养以孝闻。祖母卒,昼夜哀号,不食数日,乡里为之感动。
始,闻邑人杨悫教授生徒,日过其学舍,因授《礼记》,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杨悫者,虞城人。力学勤志,不求闻达。不终岁毕诵《五经》,悫即妻以女弟。自是弥益勤励读书,累年不解带。时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思见混一,遂以“同文”为名字。悫尝勉之仕,同文曰:“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悫依将军赵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为葬三世数丧。直复厚加礼待,为筑室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
同文纯质尚信义,人有丧者力拯济之,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由是深为乡里推服。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颇有知人鉴,所与游皆一时名士。乐闻人善,未尝言人短。生平不至京师。长子维任随州书记,迎同文就养,卒于汉东,年七十三。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杨徽之尝因使至郡,一见相善,多与酬唱。
二子维、纶。维,建隆二年,以屯田员外郎为曹王府翊善,累官职方郎中,致仕,卒,年八十一。纶自有传。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诚即同文旧居旁造舍百余区,聚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诏赐额为本府书院,命纶子奉礼郎舜宾主之,署诚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举之。(选自《宋史•列传二一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思见混一混一:统一 |
B.悫尝勉之仕仕:官职 |
C.同文纯质尚信义尚:崇尚 |
D.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周:救济 |
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戚同文“尚信义”的一组是 ( )
①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 ②即为葬三世数丧
③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 ④生平不至京师
⑤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 ⑥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戚同文是宋州楚丘人,家里世代为儒生。他幼年时便成了孤儿,祖母把他带到自己的娘家抚养,同文对待祖母特别讲孝道。祖母去世,他日夜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很受感动。 |
B.戚同文生活在后晋末年丧乱时代,他无意做官,只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于是他便用“同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妻兄曾勉励他出仕,同文拒绝了。 |
C.戚同文为人正直淳朴,崇尚信义,学识出众,经他指点学问的人有很多考中了功名。他的旧居附近后来建成了本府书院。 |
D.戚同文喜好作诗,官员杨徽之曾经在京城与同文一见如故,与他多有唱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
译:
(2)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
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问,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想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巳,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食宿其中俾:使。 |
B.以不通权贵通:结交。 |
C.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论:讨论。 |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④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⑤以员外郎恤刑畿辅 ⑥执不予。立杖杀之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造福百姓,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刚一到任就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惜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
D.陈幼学七十岁时以供养母亲为由去职还乡,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译文:
(2)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
译文:
(3)置之。已,念已去升必复逞。
译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下列与“难为俗人言也”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重为乡党所笑 | B.为十表,本纪十二 |
C.故士有画土为牢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对上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
C.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
D.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李密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本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 |
B.作者在本段说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
D.本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襄崩,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 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 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后拜所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部分:指挥,分派 |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了:完结,停当 |
C.邕又军人教习田猎田:田地,农田 |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阿:偏袒,庇护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自晋徙焉置杯焉则胶 |
B.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为御史所劾 |
C.联已杀之久之,以旧恩,…… |
D.不中与唐邕作奴失其所与,不知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军吏已上劳效出绪,无不谙练 从军吏以上,对他们的功绩缘由,(唐邕)无不熟悉 |
B.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 (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底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随朝初年 |
阅读延伸题:第I卷文言文中,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