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评价
A.毛泽东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
C.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
D.“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解决这种形势应采取的根本方法是
A.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
B.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
C.学习俄国,走十月革命之路 |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民国建立前,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
A.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 B.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
C.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 | D.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
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 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
C.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 | D.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
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
A.建立资本主义的意愿 | B.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
C.对民族主义的诉求 | D.追求自由主义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