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路易·波拿巴的闹剧重 | B.堵塞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
C.维护共和制度 | D.防止家族政治 |
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这一观点与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最一致的是
A.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 | B.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 |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 B.追求成为“良史者” |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
马克·布洛赫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反思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决策时,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这一决策”是指签署
A.《慕尼黑协定》 | B.《大西洋宪章》 |
C.《雅尔塔协定》 | D.《北大西洋公约》 |
中国历史上某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十年初见成效,二十年大见成效,进入帝京;后来又有一个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除几个河、海口岸,西教传播没有太大进展。对以上两个现象的判断及其理由都正确的是
A.前者是,后者非。时代发展,交通与技术进步理应推动传播成效更显著。 |
B.前者非,后者是。中国皇帝独尊儒学,不可能召异国传教士进京。 |
C.二者皆非。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逻辑。 |
D.二者皆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这两个时期传教效果的差异。 |